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教案 > 导航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

发表时间:2024-08-03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其一。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身为教师应该提前为教学内容编写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减小教育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新人教师如何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其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简单的水净化处理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为主结合其他形式 【教学过程】[好句摘抄网 799918.CoM]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情景导入课题设问过渡设问过渡活动与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过滤器学生讨论设问过渡活动与探究预留问题设问过渡投影设问过渡活动与探究阅读探究预留问题阅读探究教师提问投影练习设问过渡学生讨论学生思考学生深思总结教育布置作业同学们,自然界的水是否都是无色无味,澄清透明呢?展示三杯水样:井水、河水、污水,请大家看一看。请前面的学生闻一闻自备的玉带河水,能否尝一尝,为什么?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的水变得较为纯净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水净化的一般过程。投影课题。同学们,你们家在没有用上自来水之前,饮用的是河水,还是井水?你们家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水进行简单净化的?教师见机提问:这些白色物质是否有净水作用呢?同学们,我们如何把这些沉淀和水分开?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教师先举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实例:用滤布把豆腐浆和豆腐渣分离;用沙层滤水等(教师表扬学生,夸奖他们是生活有心人)这些分开固体和液体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倾听、总结实验室通常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水分开。教师示范投影:操作提示,并进行指导同学们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清澈程度如何?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澄清?教师倾听大家再闻一闻、看一看过滤后的水,和过滤前相比哪些性质基本无变化?如何把水中的颜色、气味也除掉呢?大家参看教材p57~58,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自制简易活性炭净水器教师展示制作较好的简易净水器,表扬肯定学生。请大家看一看,闻一闻滤后的水,和处理前有什么不同?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课件投影),简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掉水中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去色去嗅。活性炭净水器的进水口为何在下面?同学们知道我们所用的自来水的水源来自于何处?自来水厂是如何把浑浊的长江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呢?播放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影片。经过上述处理过的水,澄清透明,比较洁净,是不是纯净物?若水量不同,肥皂的量不同,现象又有何不同;用不同硬度的水洗衣服时,产生肥皂泡沫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回忆日常生活,长时间烧开水的茶壶内壁有什么物质?这些物质如何形成?生活中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一杯是加明矾并过滤后的井水,一杯是纯净水,你能采取什么样的简单方法加以区分。刚才经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这些操作净化后的水能否用作医疗上的注射用水?在实验室,我们可以使用装置(投影蒸馏装置,并展示实物),采取蒸馏的方法制得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蒸馏水。请同学们说出蒸馏净水的原理,其中包含了水的哪些物态变化。通过水的汽化和液化,可以使水得到较高程度的净化。事实上,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上网,查资料等作一下了解。同学们,我们要使被污染了的河水,得到初步净化,要经过哪些操作?由此我们看到,若使污染的'河水变得更清更蓝,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的净化很复杂,洁净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我们都要为身边的水资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社会调查:请同学们调查,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来治理污染的水。

扩展阅读

优秀优秀的教案设计精选11篇


以爱动其情,以严导其行,以诚换其心,以志树其人。每一位老师都会在教案的编写上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完善。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基础。好的教案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优秀的教案设计精选11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优秀优秀的教案设计(篇1)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并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情感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深的段落。

1、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就被拍成了电视散文MTV,请大家赏美画,听美文。看完《荷塘月色》后,再引导学生为《匆匆》一文拍电视散文MTV。

2、再读课文,感悟散文意境,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3、小组合作,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举例如下(第一自然段)。

生(甲):(描述场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青青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

4、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手抄报办好后,开展手抄报一周展活动。在展出期间,学生可以观摩阅读,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交流经验,进行口语交际。展出结束,从材料掌握、书写、版面设计等方面评出优秀小报。

优秀优秀的教案设计(篇2)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 名字叫做《长袜子皮皮》。其实,皮皮只是她的爱称。长袜子呢?是她脚上穿的一双袜子。她真正的名字叫做:“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亚·克鲁

皮皮是一位奇特的小姑娘,她头发的颜色像胡萝卜一样,两条梳得硬邦邦的小辫子直挺挺地竖着。她的鼻子就像一个布满雀斑的小土豆。鼻子下边长着一张大嘴巴,牙齿整齐洁 白。她的连衣裙也相当怪,那是她自己缝的。原来想做成蓝色的,可是蓝布不够,她不得不这儿缝一块红,那儿缝一块红布。她又细又长的脚上穿着一双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另一只是

黑色的。她穿着一双黑色的鞋子,正好比她的脚大一倍。

她力大超人,可以举起一匹马,可以教训凶狠的强盗,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鲨鱼抛到远处。

她和她的朋友阿尼卡还有杜米一起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他们每星期四就会准时到达那棵会长汽水的想树里去采集三瓶汽水。他们还去了皮皮的爸爸统治的霍屯督岛,拜访那些黑人孩子。

我觉得皮皮是个调皮的,有点爱说谎话的,很天真的一个女孩子。我真喜欢她!

今天上午,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叫《长袜子皮皮》,一发到我的手中,我心满意足地抱着书,脸上露出了笑容,我赶紧把书放到了桌子上,认真地看起书来了。一上午,我就读了65页。

别说得太远了,那我就讲一讲内容:皮皮的头发跟胡萝卜一样,有一天,她碰上了好朋友杜米和阿尼卡,皮皮说:“我们回家吧!”然后,他们就来到了皮皮的家,杜米说:“阿尼卡,明天再来玩吧!”阿尼卡说:“好啊!”这时,阿尼卡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让我觉得可笑的地方时:皮皮睡觉的时候,把脚放到枕头上,头钻到被子里,这让我觉得很可笑,连我同桌田欣晨都“扑哧”一声笑了,更别说我了,我也“扑哧”一声笑出声来了,猜对了,我就是“扑哧”一声笑出声的,要是把这本书给老师,老师肯定也会笑出声来。

优秀优秀的教案设计(篇3)

《匆匆》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但是作者的构思独具匠心,开篇描写了自然界的几种景物,这几种春天的景物给人展现了春天的看上去单调,但是,组合一起又显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非常朴素的语言,但是带给人非同凡响的独特感受。这几种景物的更替变换都是时间的产物,它们在时间的流中来去、枯荣、谢开。因此,既有一种春天来了的欣喜,更有一种淡淡的愁绪涌上心头。紧接着,作者发人深省的几个问句,让读者不得不思考关于时间的问题!

最精彩的文字应该是作者关于时光匆匆和一去不复返的阐述了!时光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将时光细化成了“8000多个日子”,比喻成了针尖上的一滴水,时间的流是浩瀚的大海,而8000多日子只不过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只为渺小而愈发显得珍贵!“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此时不仅仅是作者是“头涔涔泪潸潸”了,读到这里每个人都会有心悸的感觉,原来,日里居然这样匆匆而且无声无息。就这样,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警觉!

然后,作者把时间当成了一个“伶俐”的人来写,总是在人不经意间“跨过,飞过,溜过……”,给人的感觉就是防不胜防。仿佛一个淘气的娃娃,和人捉和迷藏,稍纵即逝!让人感慨也让人无奈!是啊,在时光面前,任何人都是无助的,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光飞逝而去!唯一能做好的,只是好好珍惜眼前的时光。

接着,作者反省自己的日子!在这里,可以读出读者的惆怅与迷茫!但是,虽然有惆怅与迷茫,但是从“我能做些什么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白白走这一遭啊”?这里连续有几个问题,我们看到,作者在思考着生命的有关问题,时光是无情的,但是人在无情的时光中,总能把握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才能无愧于时光!

最后文章首位照应,用“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呢”再一次设问。这个问题再一次敲打着读者的心,思考关于时间关于生命的问题!让人感觉言尽意未尽,耐人寻味!

我觉得这篇课文应该简单点教,同时也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写作背景,因此,文中有一种迷茫、彷徨、伤感的情绪,我觉得不必要求学生去理解作者的所有情素,学生能理解时间易逝,懂得要珍惜时间就足够了!

基于以上思路,我将本课设计为导入新课,引出“匆匆”;初读美文,感知“匆匆”;精读美文,品悟“匆匆”;课内拓展,深化“匆匆”;课外延伸,升华“匆匆”等五部分。教学中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读说写结合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优秀优秀的教案设计(篇4)

1、读课文,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是要说明什么?

3、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这里的“日子”代表的是什么?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什么?

1、读课文,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是什么意思?

3、“我的日子滴 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5、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6、时间是怎样溜走的?

1、读课文,这部分讲的是什么?

2、作者对过去的日子作了形象的比喻,是要说明什么?

3、“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是什么?

4、“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这句话中的“痕迹”是什么意思?

1、读一读,这部分讲的是什么?

2、这段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1、时间是怎样匆匆溜走的?

2、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3、读了这篇文章,你相到了什么?

1、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有所作为。

2)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要有效利用时间。

3)不以虚度年华,活得要有价值。

六、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优秀优秀的教案设计(篇5)

《观沧海》一文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的一首诗歌。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诗歌教学只要求有初步的感悟,那么,《观沧海》教案设计应该怎样做呢?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象。(学生说)

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著名诗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

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内容方面:

⑴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⑵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优秀优秀的教案设计(篇6)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同学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珍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倒霉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 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同学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同学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1、选择自身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和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

(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示手法 。)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同学勇于发表自身的见解。

4、引导同学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1、谈谈自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身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优秀优秀的教案设计(篇7)

本教学设计遵循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以读为主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方法上,试图采用“扶”与“放”相结合,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级主动的学习状态。通过“求异、创新”及“课外练习”收集有关桥的图片、文字,举办拓展活动――展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钡既搿M学们,你们见过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动笔画一画好吗?

2惫渡: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

1卑匆求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2―3遍。

②用“○”圈出本课中需掌握的字,用“―”标出本课需认识的字,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③思考:爷爷带兰兰过了几座桥?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样子。

2奔觳槭蹲趾投潦樽匝情况。

1毖习课文1―4自然段。

①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②看图体会,分组讨论。

这座桥叫什么桥?它架在什么地方?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在桥上可以看见什么?

③小结:多奇妙呀!桥居然架在水中。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吧!

2毖习课文5―7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

③小组合作讨论、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④讨论:这座桥与我们平时玩的什么东西很相似?你能给它起个更贴切的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桥的使用过程。

⑤小结:多有趣的桥呀!我们再来看一看它是怎么变化的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小河――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收)

3毖习课文第8自然段。

2毙〗幔豪祭嫉囊爷就是因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再加上他多动脑、勤思考,成为了著名的桥梁专家。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桥?

1笔占一些关于桥的文字与图片,办一个“桥的`演变”的展览。

2鄙杓埔桓鲂掠倍又实用的桥,画在纸上。

优秀优秀的教案设计(篇8)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章以哀婉的笔调抒写了一个旧时代文人处于一个**的年代里,面对“逃走如飞”的匆匆时光而产生的那种无奈与怅惘。

文章用语讲究:一是巧用修辞,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可视可感的物象。二是句式的整散结合,加上口语叠词的运用,读来很有音乐的节奏美,典雅至致。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读,充分地读,潜心读,赏读出文字的“情味”来,赏读出自己的情思来。并在赏读的过程中自觉、自然地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学习目标: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朱自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收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

一、介绍作者及其文学成就,引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散文:《匆匆》。知道作者是谁吗?对于朱自清,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谈)

(1)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2)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投影对于朱自清文学特色的评价:

二、初步赏读,读出语言的韵味美。

1、老师引导:课前朗读《匆匆》时,你是否也能感受到朱自清散文的这种风格呢?再来读一读吧,感受感受。希望你也如作者有一颗敏感的心。

出示自读要求:出声读,注意标点认真读,难读之处反复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的韵味。

2、学生练读。

3、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一定读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展示交流一下。

第一次请5位同学开火车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4、师生评价,也包括读书者自我的评价。

这是一段开放的教学环节。估计评价时学生一定会谈课文的内容是什么,它主要是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意来,于是我们便应当怎么读,如音调轻一点,节奏慢一点等等,学生还会自告奋勇地示范读。

两个注意点:

(1)在某正确的意见被认可后可让学生在下面自由练读,以读出文字的韵味来。

(2)在学生谈到文章表达的情感时,教师可作必要的指点:我们最好不要说文章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可以这样说,弥漫在文字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注意,老师说的是情绪,而不是情感。情感是强烈的,外显的,而情绪则是淡淡的,隐隐的。关于文章的情绪,交流中必须让学生把握:对时光匆匆流逝,而自己却一无成就,作者内心有一种淡淡的伤感与惆怅。如果学生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篇劝人惜时的文章,那么教师便要和学生讨论: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作者是劝人还是自己的一种省觉?从而让学生明白是作者并未想劝人,他只是纯自我的一种审问与真情表白,而作者的真情感染了我们,于是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自我审问,因“伤时”而“惜时”。

5、第二次再请5位同学接读课文。放背景音乐:一段哀婉的萨克斯曲。

三、默读赏析,品察文字的诗意美。

1、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种情绪表现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美文须美读。课文中的一些语言你一定非常喜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再读一读。

指名读自己喜欢和感受深刻的句段,并自由地谈谈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感和所得。

针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相机作品评,作引导,作补充,作纠正,教师要求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反复读,读出文字的情味来。

重点句子有四处: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2)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3)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2、除了刚才我们说的这些以外,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妙处呢?我们还要仔细品味一下,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滋有味地朗读画出的句子。

谁能把自己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教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三、积累运用,享受语言的创造美。

1、这么多的好语言,如果我们不把它积累下来,那可就太可惜了。选择一段你最喜欢的背背吧。

2、课堂练笔:作者对空灵的时间描写可谓别出心裁,(如上面读书心得交流中的重点句子(2)、(3)、(4)),你也能模仿着写出几句话来吗?试试吧,也许你一时的灵感会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

3、练笔交流,师生评议。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要给以表扬,如果不足,教师可做仿写示范。

自我评价: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文字美,意象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便是紧紧围绕“美”字而展开:

一、读出美。

为了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向去读,在课始阶段,向学生介绍朱自清的人品与文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今天朗读是与大师的对话,阅读也便“情欣欣而意切切”了。

二、品出美。

对于这篇美文,我们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泛泛的附和几声“美”上,而是要求学生真正地潜心阅读,赏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出美来的?是句式的整齐铺排(如开头的排比句,给人一种音乐的节奏美);是修辞的新颖而贴切(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诗意的物象,让人触手可及);是叠词的运用(默默、伶伶俐俐……情意的缠绵尽显其中)……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时,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读书体验,适时加以鼓励,同时还须针对课堂情境,针对学生的见解,相机作品评,作引导,作补充,作纠正,并要求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反复读,读出文字的情味来。

三、表现美。

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所以在反复读、熟读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顺势把文章的精彩句段背下来,化文本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并于仿写练习中,表现美,创造美。

优秀优秀的教案设计(篇9)

有一个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190万字的文学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是谁?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作品被后人誉为“ 美文的典范”,在他24岁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的后期面对青年队伍的分化他在既看不到现在有摸不到未来的形式下写下了这散文名篇,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二课匆匆回忆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匆匆?(时间-----日子)

配乐朗诵(师)再一次走近朱自清,走近匆匆用心灵去倾听那来自作者内心深处的语言。

画出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课文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课文中写日子的一去不复返没有直接去写而是先写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一去不复返呢?

过渡: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是无影无踪的但在朱自清的笔下却将日子赋予了形象是看到见的摸的着的下面同学们自己看书找一找朱自清笔下的日子的形象。

对比:朱自清先生24年的岁月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那你多大呢(生答)而你们呢只有半滴水….引导时间是短暂的,珍贵的。

作者通过巧妙的语言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是无影无踪的,对于时间的流逝他感到无奈,感到伤感,感到留恋所以作者不禁……..(头涔涔,泪潸潸)关于叫作者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下面同学们自由读问找出相关的句子。

“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

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

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这里老师可以告诉你: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散文家。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

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那么我们又要如何对待我们的时间呢?

还记得昨天老师还是个天真活泼的小女还,拉着年轻漂亮的妈妈的手,今天老师却成了另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的妈妈,而我那曾经年轻漂亮的妈妈如今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学了本课和刚才老师的感言,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文中的空白处。(可以是自己的感想,也可以是名言警句。话一定要精彩)

1、朱自清人生絮语。

我深感时日匆匆底可惜,自觉以前的错处与失败,全在只知远处、大处,却忽略了近处、小处,时时只是做预备的工夫,时时都不曾作正经的工夫,不免令人有不足之感。与老师一起算时间(出示课件)

2、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向大家推荐2本书《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文集》

3、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同学们,一篇匆匆为我们敲响了时间的警钟,人来到这世界上要怎样走这一糟,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答案,对于时间相信大家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用自己的方式珍惜时间,利用时间,抓住最容易被忽视的今天,我相信并期待着你们的成功!!!

优秀优秀的教案设计(篇10)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诗歌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1.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

2.借助与作者、诗歌相关的资料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反复的朗读,感悟诗歌语言的凝练美、音韵美、节奏美。

二、 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从中感受诗歌各自的特色。

三、让学生在对诗歌的品析中,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并从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象征意义的挖掘,带动学生体会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难点:通过对这三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学习的一般方法。

1、学生查阅三位作者的相关资料。

2、学生温习巩固以前所学的三首现代诗歌,并回忆总结一些学习现代诗的方法。

3、多媒体课件:大海的各种画面。大海上可以有船夫划船和船乘风破浪、扬帆航行的画面。

聆听着大海的涛声,深蓝的大海像一个神秘的梦,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和向往。同学们,你们有过这种站在大海边的体验吗?

同学们自由发言。见过大海的,描绘自己见到的大海的样子和见到大海的感受;没有见过大海的,描绘自己心中的大海的样子,并抒发自己对未见过的大海的情感。

播放大海的相关画面,并配上音乐。

请几个同学再述见到的大海的特点和感受,特别引导同学们领悟到大海的美不仅在大海本身,狂风巨浪中勇敢拼搏的船夫、孤独航行的船帆更是大海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语文课堂是艺术,而艺术往往通过细节展示其魅力,导入便是体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的细节。一个好的导入重在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并激起认知冲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为解读课文找到突破口、切入点。学生根据已有的体验进入课堂,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然后在聆听多个学生的不同描绘中,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最后让学生在多媒体优美的视听画面中走进对新课内容的感知,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相应的情感和走进文本的热情。)

1.教师配多媒体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

这三首诗歌分别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2.学生根据朗读自由发表意见。

3.让学生根据学习诗歌(既有现代诗,也包括古代诗)的经验,自由说说领会诗人情感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读懂诗人的情感,不仅要多读,读懂诗歌本身,更要联系诗人的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这首诗歌的特定背景。)

4.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所查阅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再读诗歌,讨论每首诗歌的作者的情感。注重第三首诗歌和前两首诗歌的情感的差别。

5.根据各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讨论各首诗歌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6.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前两首诗歌。

(诗歌是最好的朗读材料,朗读又是学习诗歌的最好的方法。因此,我的整体感知是由探讨如何朗读开始的。这时候的朗读是浅层次的。是引起学生们更深入地探讨的前提,同时,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因此,通过讨论朗读,引出讨论诗歌的情感,再回到诗歌的朗读是这一环节的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中最终达到了了解并掌握诗歌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1.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两首诗歌中作者情感的不同载体。

提示:引导学生回忆冰心的《纸船》中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的。

小结:情感因为有了载体而形象,景物和画面则因为有了诗人的情感而有了永恒的生命。

2.我们会永远记得冰心对母亲的思念,因为深蓝的大海上的一只一只洁白的纸船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这就是将作者情感具体化的优美意境。

把学生分成两组,边读边想象诗歌所创造出来的画面,并准备用优美动情的语言加以描绘。

提示学生根据诗中的文字,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融人自己的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诗歌在头脑中变成一幅一幅的画面。

3.学生分四人一小组交流,然后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各自的大组里交流,最后各大组选派两人在全班交流。

4.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歌中意境的异同。 (侧重于相同之处)

5.师生共同探讨意境相同之处的原因。

提示:从作者的情感方面来探讨,并补充介绍两位作者经历的相似之处。

6.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

(想象是填补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空白的有效方式,因而,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是这一环节的重点。在对画面的想象和描绘中,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比较阅读的能力。同时,本课在不同形式的分组交流中,保证了每个孩子在不同层面上的参与,同时又大大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因而诗歌中活跃着诗人自身的形象。

1.学生讨论诗歌中诗人的形象。

(提示学生结合诗歌的意境,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句子,然后再根据作者的`资料介绍加以整合。)

2.全班交流对诗人形象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如此理解诗人形象的原因。

3.教师小结出诗人的形象是借助象征的方法活跃起来的,然后和学生一起温习所学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重点是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利用对重点句子的揣摩理解象征意义的方法。)

4.学生四人一组揣摩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提示学生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来体会,并通过品味重点句子的言外之意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重点句子揣摩举例如下: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讨论、明确:孤独的帆表明是孤独的船,当然这里的船是有所指的,它实际上是指人生的经历,人在生活的苍茫大海里漂泊、前进,会遇到不少的风浪、曲折,可也有风平浪静“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阳光”伴随。然而“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事实上是赞美了奋斗的人生,有作为的人总是追求理想,在追求理想中顽强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追求着一种拼搏向上、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

5.学生自由谈谈学了这两首诗歌后对作者的认识和理解,或者谈谈从中受到的人生启迪。

(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唯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因而,在这个环节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

②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切忌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

③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1.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为两首诗歌选择配乐朗诵的音乐。

2.配乐朗诵诗歌。

3.比较和刚上课时的朗读的区别,并以此总结出读好诗歌的一般方法,从而小结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学一”的目的是为了“学百”。因而,这一环节的小结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总结,教师不要包办,硬塞进学生头脑中的东西是短暂的,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探讨出来的深刻体会才是永久的记忆,也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

1.交流学习中得出的结论。

2.提出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语文课堂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就像文章条理清晰的脉络,要有起承转合的美感,行云流水的自然。在本节课中,教学的思路是很讲究的。大的教学过程的推进既符合诗歌教学的规律,又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学生的思维;小的教学环节的安排则做到了丝丝相连,环环相扣,既符合学生思维的规律,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就连每一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也做到了既是对上一环节的整合讨论的归结和深化,更是引起学生对下一个环节的思考的开始。

优秀优秀的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 入文理解“观潮”

(1) 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 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 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 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 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 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 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 潮水的长 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B 潮水的高 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 潮水的气势猛 、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平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引导: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二、积累,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出示有关资料)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这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有“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最高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5处,相机点拨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3、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4、选作题

A 编写广告语。

B 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观沧海优秀教案精选


经过多次修订经典范文网为您整理了这篇精选的“观沧海优秀教案”。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写好教案,才能实现完整课堂教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沧海优秀教案 篇1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即公元2,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观沧海优秀教案 篇2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 {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

观沧海优秀教案 篇3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诗人的抱负。

1、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而我们学习的诗歌中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离骚》是一首楚辞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4. 板书课题。

1. 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 注释: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 这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 学习第三至五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 译文: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海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3) 这几句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波涛汹涌,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写草木,仍然是静态,再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宏伟气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些是实景。

3. 学习第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4)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4. 学习第七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朗读提示:如果你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你该如何朗诵这首诗。

观沧海优秀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5课

二、教学设想:

1、考虑到七年级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应范读或领读一两遍,或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首诗的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3、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炼,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说出自己的体会,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本人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1、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

3、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5、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字词的意思。学生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一句。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译文:(挥师)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赏析与理解: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动景;山岛耸立、静景、实景

草木丰茂、静景;洪波涌起、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想象之景、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

讨论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用一篇小短文写出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体会。

观沧海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的: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2、丰富、奇特的想象。3、诗歌的朗诵。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二、关于作者: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三、解题:《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作何解,能否换“观大海”这个题目?讨论、归纳、明确:“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

四、教师配示范读,学生跟读。

五、整体感知:1、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六、分析:1、写作背景:(运用幻灯片打出)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发生了黄巾大起义,曹操趁机扩大了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败了北方实力雄厚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凯旋而归,经过碣石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2、具体内容分析:(运用幻灯片打出诗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是登临,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这两句写得很平,但我们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请学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时是怎样的姿态?这这里“观”字统领全篇,下面的几句诗,都是观的内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是多么动荡啊!脚下的山岛坚定地耸立在那里。诗人第一次面对大海,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诗人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诗人又写到树木、野草,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是风吹树木的声音。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在这里,写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无风三尺浪的景象,而这两句则写大海海面上大风大浪的情景,声势更加惊心动魄。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风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提示: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

日月运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汉是指银河,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发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让学生思考、讨论:1、这是实景,还是虚景,即诗人想象?2、如果是虚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明确:前面几句描绘了大海的壮丽,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目睹这壮丽的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因而借助想象,表达愿望。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实际上是诗人宽广胸怀、豪迈气魄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最后两句是配示时所加,与诗文内容无多大关系。

七、写作特点分析:这首诗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谓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这种写法,诗人们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诗歌情景是分开的。如荆轲的《易水歌》中“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写景,后句抒情,表现出一种诀别的感情。

八、朗读:曹诗慷慨激昂、悲壮、有气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营造良好的朗读、背诵氛围。(朗读提示:假使现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诗兴大发……)注意表现诗人宽阔胸怀和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九、布置作业

1、随堂练习: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绘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2、课后练习:反复朗读诗文并完成课本74页练习一的第1题。

观沧海优秀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观沧海优秀教案 篇7

课名 《观 沧 海》 省份 辽宁省 市 区/县 单位全称 丹东市第七中学 教师姓名 学段 学科 初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册次 章节 七年级上册课时 1 年级 七年级 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内容有一个适应过程,特别是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基础是相当薄弱的,需要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入手,多读、多背、多感知、多想象,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古诗的魅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了解诗歌常识;

⑵.辨识与积累“碣石”、“沧海”、“澹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⑶.正确诵读诗歌;

⑷.理解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⑵.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⑶.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品位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曹操生平事迹及诗集等资料。 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一、导入新课 1、检阅回顾复习学生积累的古诗。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学生展示展示有关曹操的生平事迹及有关诗句,了解曹操。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历代的诗歌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从最早的诗歌总集春秋时的《诗经》,到战国时的“楚辞”,从汉代的“乐府”到“唐诗”、“宋词”,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请说说你最喜欢的诗歌是哪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充分发挥,激发兴趣)

2.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近被人称作“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品读他的乐府诗--《观沧海》,去感受这位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心灵世界。

3、 1、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了解时代背景 展示曹操图片及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二、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感受情感

(一).初读诗歌,辨识积累

沧海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老师范读,学生积累;重点辨识:沧--苍,峙--侍--恃。引导学生从形旁辨识意义)

(二).朗读训练

1.听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感情到位)

⑴.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⑵.抽生朗读,集体评价

⑶.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⑷.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三).讨论:本首诗描写出了一幅什么样画面? 1、扫清生字词障碍,积累字词。

2、激发朗读的兴趣,正确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初步感知内容

听音频朗读,训练学生正确朗读,激发朗读的兴趣。 三、合作探究 1、探讨是个描写的景象

2、探讨诗歌表达的情感

3、探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一)研讨、分析、感受诗歌内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结合注释,想一想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碣石山?他的精神或心情怎样?诗中第一二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他去观沧海的精神状态和情形得的?可以换成其他字吗?

2.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景的?

明确:观

观沧海优秀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课文的说理层次,学习本文用事实作论据的论证方法,清楚说明文三要素

2积累孟子的名句及文天祥的诗句。

3联系实际,借用历史知识来证实文中的论据。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讲故事、朗读、比较、举例等方法加深对本文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思考,了解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思考习本文采用的“讲道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并认识所用事实论据的典型性。刘胡兰,杨靖宇等图片

(二)解题

出示标题,在“骨气”二字下划上重点符号,思考:在文中骨气指代什么内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议论文相关知识

谈骨气适合写议论文

论点:(1)出现位置(2)如何寻找(特点)

论据:(1)几种形式(2)事实论据包括哪些内容(3)道理论据包括哪些内容

论证:有哪些论证方法

(三)读文章,理脉络

1谈骨气适合写议论文,如何写?(思路,举事例,引名言,讲道理,联系实际。)

2写时突出什么?(骨气精神)

3问题:〔1〕题目是否是中心论点?不是,表明论述范围〔2〕作者提出什么中心论点?4作者在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怎样证明他的观点?(思路)思路:先怎样、再怎样、后怎样{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引孟子名言解释举有骨气人事例总结}

(1)引用孟子名言作用:解释骨气含义,范围;充当道理论据,证明论点。(2)三、四段从历史,传统角度肯定中国人骨气及今天对待骨气原则:坚定不移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3)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读后何感觉?(4)选事例原则?证明什么?(5)最后一段肯定孟子三句话积极意义,进步提出无产阶级骨气内容,总结全文,发出号召。

5在论证这个观点时,用了哪些事例作论据?

论据一:文天祥不为高官所诱

论据二: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论据三:闻一多拍案而起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具体事例

文天祥:1概括事迹(方法)2照应第一句话富贵不能淫(坚决拒绝大官)3表达方式:先叙后议(以议论为主)4读出内心正气

穷人:1穷人不食嗟来之食2贫贱不能移3表达方式4穷人神态

闻一多:1闻一多怒对国民党手枪2威武不能屈3毛主席评价:很有说服力

6请三位同学朗读,品味这三位有骨气的中国人的英雄事迹!

7提问:列举的三个人物,若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穷人——文天祥——闻一多,为何文章不这样排列?

——论据和论点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四)拓展迁移

1课文中说:“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从平时阅读,知识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观察中,请大家举出几个有骨气的人的例子或有骨气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陶渊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2)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苏武“留胡节不辱”

(3)威武不能屈——李公仆,江姐,夏明翰,史可法,陈子龙,陈真

△其实本文的作者吴晗本人也是个有骨气的人。

补充介绍有关材料。

2你认为在今天,什么样的人算是有骨气的?

——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3至于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作者已给了我们答案。

齐读最后一节。

4思考:在今天,讲骨气对我们中学生有无意义?

――独立思考

——大组交流

——教师明确:早在几十年前,梁启超就给了我们答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国人,就让我们牢记中国人的骨气,做一个有志的中学生。

(五)作业布置

1你觉得如何从小事做起,争当一个有骨气的人?

2为你心目中有骨气的人写一首赞歌。

总结:提论点引名言讲道理摆事实联实际

你认为作者写得怎样?(同你的思路对比)

阐释概念议论文(概念阐释精当;事例有代表性)把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一现象见解写成文章”一事一议”(有针对性,态度明朗)

谈勇气(毅力,自信,感恩,宽容)评古论今;为你心目中有骨气的人写一首赞歌。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或有骨气的名言吗?

中学生应有怎样的骨气?

总结:提论点引名言讲道理摆事实联实际

你认为作者写得怎样?(同你的思路对比)

阐释概念议论文(概念阐释精当;事例有代表性)把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一现象见解写成文章”一事一议”(有针对性,态度明朗)

谈勇气(毅力,自信,感恩,宽容)评古论今;为你心目中有骨气的人写一首赞歌。

观沧海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猜他是谁

1.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3.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大白脸”奸臣形象;

4.毛泽东评价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5.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6.“望梅止渴”的故事是他行军打仗中的经典之作;

7.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成就,是“建安文学”的领袖;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歌中的经典名句。

二、检查预习(写作背景、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观沧海》这首乐府体四言诗,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战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余部队,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到达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作者介绍: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初读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齐读

3、个人朗读

四、再度

品读、欣赏

1、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2、思考讨论(答案见PPT)

①全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

②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③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见ppt)

4、明诗悟理(见ppt)

五、品读背诵

六、小结

七、拓展诗意,与人物对话(见ppt)

观沧海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轻柔音乐声]

此处的导入设计,用诗化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本堂课的学习情境——诗歌阅读中;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阅读的方法——朗读,想像,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这里的设计也明确地揭示出本堂课的思路:以学法来指导课文阅读。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______________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学生尝试探求的积极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用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在投影仪上显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在投影仪上显示)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 “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设计此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及时进行反馈和矫正。“在最初学习时给予连续强化,学习速度会比较快。”(斯纳金程序教学理论)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 (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老师有意识地选择学生的作品,围绕学习目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讨论、评点,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以后,老师只用三句简单的话,在水到渠成时,将想像的三个要求点出,在学生头脑中刻下一个清晰的认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此部分设计紧扣原诗,从诗歌内容、诗歌意象到诗歌的意境情感作逐步深入的探究理解,同时贯彻以学法的指导,两条线交融,相得益彰。在经过学生思考后来揭示问题的本质,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有效地接受知识。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板书:借积累延展]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在投影仪上显示。)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1)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2)这段文字(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观沧海优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作品写作背景。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一、人物评论导入。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曹操)

一、简介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二、朗读诗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自由朗读,正音。

2、指名学生试读,正音、把握节奏。

三、整体感知。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观)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第三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赏析诗歌。

学生活动一:读沧海

1、全诗围绕“沧海”写了哪些景物?

2、哪几句诗写的是实景,哪几句写的是虚景?哪几句写的是动景,哪几句写的是静景?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

3、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沧海”?

学生活动二:读诗人

诗人写的是沧海之景,抒的是心中之情。你认为哪几句诗最能见出诗人的情怀?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六、写法指导。

借景抒情: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景和情密切结合,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在一起。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海的雄伟壮阔之景,借景抒情,抒发作者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八、拓展迁移,比较阅读。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竟有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试比较曹操的《龟虽寿》与《观沧海》异同。

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

异:《观沧海》以“景”取胜,在写景中,包含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

《龟虽寿》以“理”见长,作者犹如哲人,讲述一个人生哲理。

九、课后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短歌行》,知文识人。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精选12篇


根据您提出的需求我为您搜集了以下内容:“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良好的教案编制是科学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内容。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篇1)

1.导入新课,体会地球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

(1)引导学生欣赏教师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鼓励学生说说地球和人类的关系

a语文自然等其它学科学习过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知识吗?

b你们已经有在课前做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学习知识的准备工作,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那么要怎样保护环境呢?

(2)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将一个大地球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前用教师准备好的材料装饰地球改变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使地球更美丽

2.通过绘画和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

(1)出示教师设计的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新生

(2)观察了解宣传海报的组成部分

a文字

b图案

c色彩

(3)教师点评,引出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a画面b标题(主要构成)c文字(辅助说明)

教师略带讲解宣传海报常见的艺术风格:

1、写实

2、装饰

3、抽象

4、漫画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以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希望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

a设计要素:主题明确形式引人色彩鲜明构图单纯

b制作步骤:确定主题构思构图充实完善

(5)引导学生发现其他表现手法(手抄报剪贴画宣传画等)

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平面设计知识和纸立体结构知识,设计制作,共同创意,主题内容形式统一,纹样文字美观协调,内容情调健康

(6)小组合作讨论制作形式及方法,教师指导

(7)小组汇报

现在请每个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最有特色的想法,或者在讨论时遇到的困难哪个小组先来说?

(8)学生设计与制作过程:

a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扣紧主题设计制作

b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与同伴协商合作,发挥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

3.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评价

(1)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有创意作品

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了,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注意听,吸取别人的优点,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来

(2)分组排练节目,准备下节课汇报演出这节课大家动动脑筋制作了各种手抄报宣传海报,现在老师请各组再排练一个有关保护地球的小节目,下节课来进行汇报演出。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肖形印章的有关知识和刻印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艺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朱文和白文印章的特征,学习肖形印章刻印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阴刻和阳刻两种方法的认识和实践。

三:教学准备

课件、刻刀、橡皮、印泥等。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欣赏印章,让学生直观认识印章。

印章是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祖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以图案花纹或人物肖像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印章叫做肖形印章,又叫象形印或图案印,它是刻印艺术中的一种。生肖印是肖形印的一种专题印章。

(二)新授

1:学生观赏、分析课文中印章,感受朱文、白文两种不同的的表现形式。

2:课件出示朱文、白文印章各一枚。提问:这两枚印章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印纹为红色的叫朱文,又称阳文,反之叫白文,又称阴文

3:继续提问:想一想,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采用怎样的刻制方法才能表现出来?

4:讲授刻印方法和步骤

(1)材料准备

要求:刻印的一面要进行加工平整

(2)描绘印纹

注意确定采用哪种表现形式。

(3)执刀刻划

教师演示,同时课件演示,强调正确的握刀与运刀和合理把握力度的方法及安全操作知识。

(4)授色盖印

授色饱满,盖印时用力要均匀,不能移动印章。

(三)学生作业

教师随堂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提示,以点带面。

(四)课堂

1:讲评作业,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2: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为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治印艺术而努力学习。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总目标:本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写生的观察方法和巩固写生的技法,充分地调动感受、体验、领悟情意领域的相关内容,并尝试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大胆的表现人物肖像,以提高美术综合能力。

1、学习观察人物外貌特征的方法。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评述各种风格的肖像画作品。

3、在欣赏的同时自主探究各类表现人物肖像的方法。

4、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持久兴趣。

5、通过绘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学会释放爱心、学会关心。

教学重难点

学生材料准备:铅笔、油画棒、颜料工具等

教学准备:

教师:性别、年龄各不相同的人物照片若干张。

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悬念导入

1、组织教学,教师以活动的形式向学生问好,活跃气氛,拉近师生距离。

2、教师提出要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首先需要找到两把钥匙。

3、多媒体展示故事情节,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探案》片断,某珠宝店于一风雪交加的夜晚失窃,

店内摄像机拍下一张模糊影像(剪影)。名侦探柯南通过调查找到嫌疑人三人,谁是真正的盗

窃者呢?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剪影的线索和分析“嫌疑人”的面貌特征,找到“真正的盗窃者”。当“柯南”公布正确的答案时,教室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孩子们找到了第一把钥匙----抓住特征,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二、揭示课题

《老师和同学》----人物肖像画

三、自主学习,情感体验

环节一“班级大相册”

教师播放老师和同学的一组生活镜头,激起学生对这个题材的兴趣。

师:你对我们中的谁最有兴趣呢?用你们的眼睛做摄像机,仔细的把他拍下来。

学生活动:互相观察,情感交流。

师:“为什么我们班级大相册中的老师和同学会这么可爱?”

师:“虽然动画片《樱桃小丸子》中的小丸子和她的同学老师造型很简单,和真人并不是特别相象,但是我们看到她们都非常亲切,这是为什么呢?怎样让画面中人物生动起来呢?”

学生找到打开人物肖像画大门的第二把钥匙:表现神态。(多媒体展示:插入“抓住神态”和“表现神态”两把钥匙,“人物肖像画大门”随之打开。)

环节二“参观小画廊,我是评论家”

多媒体演示----不同形式的肖像画作品(可点击放大)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老师选择了画廊中的一些画,其中有你喜欢的吗?”

师:“你最喜欢那一张画的绘画风格,你觉得哪一张画的给你一些启发?”

师:“你打算选择哪种形式来表现你的画面内容呢?或者你有什么样的新构思?”

四、教师演示,共同欣赏

边讲边演示,解决教学重点。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创作步骤图。

1、勾线图色法的步骤图;

2、从局部开始刻画的绘画方法。

思考:你会采用哪种方法进行创作呢?

五、学生作业,体验乐趣

播放优美的音乐,伴之优美的钢琴曲,学生进行创作。一切如此和谐美妙!

六、作业展示,师生共评

1、作业展示--“班级的新画册”

把作业展示纸排列成画册的版面,附上一些温馨的文字,既形象生动又便于拿取作业,富于美感,和教室的“小画廊”相呼应。

2、师生共评--“说你说我”

说一说我的画:请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说一说你的画:请同学简单的评述其他同学的作品。

七、归纳总结,完美课堂

1、学生小结(我学会了什么?体现教学重难点)

2、教师总结(回顾同学们找到的打开人物肖像画大门的两把钥匙“抓住特征”和“表现神态”,首尾呼应,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篇4)

纸带穿编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纸艺穿编的规律,运用常见的穿编方法,设计制作简单的生活、装饰用品;

2.在学习中体会穿编这一工艺制作的实用及装饰功能,感受纸艺穿编的乐趣,培养看图动手操作能力及设计、工艺制作意识。

教学重点:用纸带穿编的方法制作简单的生活用品(小方篮)及纸带穿编工艺的运用。

教学难点:纸带穿编方法及小方篮的制作

教学关键:观察讨论纸带穿编的规律,引导如何使小方提篮立起来及篮口处理;观察两种不同色彩交织成的纹理,并运用到装饰中。

课前准备:各色纸条、幻灯教学文件、范例,剪刀、粘合材料等。

教学过程

1、以谈话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范作指导学生欣赏这是什么呢?它美吗?

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做成的吗?

2、幻灯出示作品

观察范作,说说它美的地方,并试着寻找规律,说说它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指导学生看图自学穿编技能。

①有什么规律,要注意什么?

拆解范作(与学生试做结合)

②如何使小篮子立起来?

③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在篮子上作装饰?

④怎么处理篮子的开口?

3、指导学生看幻灯制作图编制小篮子。

4、作品展示与评价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精细美观评价,总结穿编规律(一上一下交织)。

小结:穿编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运用,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穿编,还有其他编法。只要你开动脑筋,动手创造,就会有与众不同的作品诞生。

1、展示穿编的其他作品(小果篮、装饰图案、创意篮子等)

2、布置课后拓展作业(上网自学创意篮子的制作)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调匀水粉颜料。通过实践,体验两种颜色调变化过程

2、根据吹画后的效果,展开想像,进行添画创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过程中,感受色彩变化的美。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根据吹画的效果巧妙地添画。

教具学具:

水彩颜料、画纸、吸管、毛笔、调色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入阶段:

1、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游戏:老师有红、黄、蓝三种颜色,

两人各滴一种颜色在画纸上,再用吸管吹,让颜料混合、互相渗透。利用多媒体的投影仪,让全班同学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的变化过程,并且把看到的变化分别在小组里说一说。

2、请两位同学上台,再做一次游戏,把看到的变化经小组讨论后,说一说。

3、教师小结:两种流动的颜色在互相混合、渗透的过程中变幻无穷,今天,我们一起动手试试,看看这种美妙的变化。

4、揭示课题:流动的颜色

二、课堂教学

1、师示范调颜色:用毛笔蘸水放在调色盘里,再蘸颜料在调色盘里调匀,调到毛笔蘸颜料时,水份饱满且不滴落。

2、教师示范让颜色互相混合、互相渗接用嘴吹,用吸管吹,等。

3、师问:除了老师的'这些方法之外,大家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颜色流动吗?(要求同学在小组里讨论,在作业时尝试。)

4、强调在作业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色彩融合、渗透妙变化。

5、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示范语句表达形式。

师示范:我用_________办法,让________色和________色融合在一起,我看到:________。

三、布置课堂作业

1、会调匀水粉颜料。

2、用各种方法让颜色互相流动且把观察到的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比一比,哪组的颜色流动方法多?说说观察到色彩有什么变化

四、学生练习

学生以小组开展作业游戏,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五、小结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用的方法、讲一讲观察到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入阶段:

学生自主欣赏教材的作品,并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这些作品是怎样画出来的?(在吹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

2、这些画和以往的画有什么不一样?(比较抽象)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

①要有主题,有情节。

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布置作业

1、根据上节课的吹画效果,展开想象,进行添画。

2、比一比,谁的画添得巧、添得妙。

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五、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添得巧妙的地方。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观察或回忆自己亲手种植的各类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态和色彩发生的有趣变化。

2、初步掌握植物写生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与植物之间的故事。

3、认识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生命的神奇,尊重生命。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植物写生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和植物之间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资料赏析

你亲手种植过植物吗?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发芽、长叶,到开花、结籽完成一个生长周期,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啊!

亭台楼阁,碧叶连天!

绿树与小路相互映照。

花的海洋。

一望无垠的草地。

沙漠里坚持的美丽。

植物不仅让我们的眼睛每天都沉浸于美的享受中,他们还在我们的生活还有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你知道哪些吗?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关植物的故事。

幸福像花儿开放。

二、操作技巧:

各类植物如此精心地装扮着我们的世界,我们该如何去记录下它们婀娜的身姿呢?

步骤1:用简单的几何体定好所要表现的植物的位子。

步骤2:可以用铅笔进一步把所要表现的物像具体化。

步骤3:用水笔进行刻画,注意抓住植物的外形征。

步骤4:细节刻画,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表现的语言要丰富。

三、作品展示

其实我们还有很多表现你和植物故事的方式,你们来猜一猜这些小作者都是用了哪些表现工具和手法呢!

四、作业要求:尝试用写生的方式,来表现植物的特征。

五、课后拓展

老师也像国王一样,发给你们每组一颗植物的种子,请你们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用画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

教后小记: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运用计算机里的“画图”软件进行绘画、设计、创作,同学们又增加了一种表达和情感,发展构思与创作的美术工具,即使条件不允许熟练掌握运用,也应该充分了解这种新工具的工作方法过程,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电脑绘画的兴趣。

②了解学习计算机创作方法,进行绘制卡通画的方法。

③运用电脑进行绘画色彩语言的基本技能的操作。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计算机教室、学生电脑作品资料。

(二)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学生计算机绘画作品。

●观察:教师示范打开“画图”软件,单击各种工具和调色板,让同学们熟悉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

●启发:复习色彩的基本知识,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运用。

●创造操作:运用电脑软件画出色彩丰富层次清楚的卡通画,注意色相、明度、色块的对比。

三、学习建议:

●能否利用计算机画图的特性进行卡通画创作。

●能否对“计算机绘画”保持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欲望。

●是否在设计卡通画活动中表现出独有的创意。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鸟的结构,用各种形式设计、表现一只美丽的鸟。2、情感:让学生感受鸟的美丽,提高创造美的能力,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做到保护有益动物。

3、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鸟的结构,设计表现一只美丽的鸟。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大胆创造各种鸟的形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的。让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各种表现形式设计表现美丽的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分组交流、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范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范画

学具准备: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各种材料

(如:图画纸、彩笔、橡皮泥、彩纸、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讲故事《美丽的孔雀》

2、小鸟们很想像孔雀那样变成一只漂亮的鸟,你能帮他们实现愿望吗?

3、导入课题:同学们这么喜欢小鸟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画小鸟好吗?看看谁画的.小鸟最美

二、探究学习

1、把你搜集到的鸟的资料介绍给小组的同学,看看谁知道的多。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鸟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1)这些鸟在外形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看课件分析鸟的花纹、抓子、嘴的特点。

(3)放大一只鸟的图片,说说这只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学生根据鸟的结构特点摆拼图。

4、看各种鸟的姿态摆图形。

5、欣赏和鸟有关的作品。感受作品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6、了解不同表象形式的作品:

出示《写生珍禽图》,介绍写实手法。出示《凤凰图》,问学生画的是什么鸟?世界上有这种鸟吗?它的样子有什么特点?

7、“凤凰”是人们想象出的形象,非常美丽。你能想象并表现出一只美丽的鸟吗?说说你心中美丽的小鸟是什么样的?

三、提出作业要求

用你喜欢的表现形式设计一只美丽的鸟。还可以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作品完成后,再让它到鸟林里来做客。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五、作业展评及课后延伸

1、鸟林里来了这么多小伙伴,谁愿意把自己带来的鸟介绍给大家?

2、谁是最美丽的鸟?谁的样子最奇特?

3、你知道那些鸟是人类的朋友吗?你想对小鸟说什么?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篇9)

我们的生日聚会

教学目的:

1、向家长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通过收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照片,制作成长记录卡。

2、引导学生用绘画、手工等方法,创作出富个性特点、形式新颖的工艺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制作出形式新颖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教学难点:

围绕生日聚会进行制作方法的启发和创新

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向家长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叙述生活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段,收集成长过程中的照片

2、教具准备:彩色笔、彩纸、各色卡纸、废旧盒子、毛线、双面胶等工具、教师自己制作的成长记录本和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教学意图: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动脑,以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尝试探索,充分发挥想象,设计制作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生日艺术作品;整个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造型艺术的兴趣。教学中以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讨,观察尝试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

教学过程:

1、组织学生激发兴趣

(1)播放小朋友在过生日的情景,导入新课。

(2)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师:小朋友喜欢过生日吗?(喜欢)现在请小朋友们来谈谈生日时的趣事吧

2、老师出示制作的成长记录本,引导学生观察制作。

(1)上面要有照片、图片,可以是生日或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片段,另外附加一些文字的说明。

(2)注意版面的设计要有美感,色彩丰富。

3、教师展示各种工艺品引导学生用剪、折、画、泥塑等制作方法发挥想象创作出各种富有个性,新颖有趣的工艺品。

4、欣赏课文图例,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5、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6、展示作品,让制作者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描述。

7、举行生日聚会,互赠自己所作的礼物。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篇10)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业类型:绘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学生在假期中可能会画画,可能就没有拿过画笔。因此,这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方式可以生动活泼,不必拘泥于一定的形式。在表现方法上可适当作一些有关发型和五官的指导,最后让学生以观察和回忆为主,自由地表现自己。

这节课,我是从激趣、观察、探究、评说、描绘、欣赏入手进行教学的,旨在鼓励学生通过游戏找出同学的相貌特点;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特征;通过交流和表演进一步感受人物表情变化规律;通过教师的示范发现自画像的表现手法;通过自我表现体会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通过欣赏、观察与交流,使学生了解自画像的基本特点及其表现方法,并能在观察和回忆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用比较自由的方法进行表现活动。

隐性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与表现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和自我的信心,让学生通过作品的表现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并提高审美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启发学生观察和捕捉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进行

表现,教学时要注意观察方法的引导,加强学习的交互性。

教学评价:

1,是否对自画像感兴趣?能否表现出自己的形象特点和表情?

2,能否通过镜子观察并说出自己的脸部特征,能比较别人脸部的不同之处。

3,作品的构图是否基本合理?表现是否肯定、自信和流畅,较少或没有反复涂改的现象?

4,能否参与同学间的相互观察和交流,倾听别人对自己相貌特征的描述?是否能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画,并发表对别人作品的看法。

教学具准备:教师:大画纸、课件。

学生:小镜子、彩色水笔、油画棒。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游戏“猜猜我是谁?”

课前请几位学生用硬纸遮住脸部,由老师带领依次进入教室。请学生猜猜他们是谁?你凭什么判断得这么准?(身材、个头、衣服……)

儿童参与游戏活动,心情轻松愉快,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发表质疑

1,请表演的学生下移纸板,露出头发,请学生仔细比较他们的头发有何不同之处?(长短、发型、颜色……)

2,继续露出眉、眼、耳,请学生再仔细观察比较其各自的特点。(大小、形态、位置……)

3,再露出鼻、嘴至整张脸,请学生比较每个人鼻、嘴的特点。(长短、大小、肥瘦、形态……)

4,比较脸型。(胖、瘦、长、短、方、圆……)

5,请学生谈谈:刚才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谁的特征最明显?为什么?

运用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脑去发现物象的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分段、分步寻找脸部特征,符合儿童注意力的广度与深度发展的规律。

三、深入探究

1,看一看:用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脸部特征。(发型、五官、脸型……)

2,说一说: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脸部特征。(喜、怒、哀、乐时的五官变化)

3,演一演:请几位特征明显的学生上台表演喜怒哀乐的表情。

通过看、说、演进一步捕捉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及人物表情的无穷变化。

四、感受实践

1,讲解演示作画方法:

请学生说说老师的脸部特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在大画纸上分步画自己。边画边讲作画方法:a。根据脸型勾画轮廓;b。添画头发和五官(抓特点、添表情);c。上色(可线描);d。可用夸张手法画自己(教师示范几个被夸张的自画像)

2,谁想做老师的好朋友?那么就请你把画好的自己剪下来贴在老师画像的旁边,我们共同完成一幅好朋友的大合影,好吗?

3,作画要求:再仔细观察自己面部的特征,大胆地画出自己的相貌。(对有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画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的表情)

由学生先找出老师的面部特征,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提示,画出自画像。通过这样的示范,无疑给学生的描绘提供了“拐杖”,进一步帮助学生将脑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具象化。

五、巡视指导

1,鼓励学生大胆作画,只要能描绘出自己的某一个特征,就是好的。

2,让学生避免面面俱到,也就是眉毛、胡子样样都描绘得太细巧,反而增加了难度。

3,可用些夸张的手法,如:胖脸更胖;瘦脸更瘦;爱笑的嘴更大、更弯;爱哭的没了眼;……—

学生放假后的第一幅画,难免缩手缩脚,教师的鼓励在此时最管用。

进行个别针对性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六、欣赏评价

1,作业展示:请大家一起欣赏“大合影”。

2,自评互评:从“大合影”中你能找到谁?谁的脸部特征最明显?

3 欣赏大师们的“自画像”:艺术大师们在表现自己时,特别重视面部神情的刻画(课件欣赏徐悲鸿、凡·高等画家的自画像)。透过他们的神情,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互相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通过欣赏名家名作,增加美术文化含量,提高修养。

七、课后延伸

1,老师打算将这张“大合影”扫描进电脑,作为你们教室电脑的桌面背景,你们同意吗?

2,这张“大合影”是由许多长相不一,个性不同,但都聪明、可爱、充满自信的你们组成,老师希望你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一个向上的集体、一个互助的集体。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集体主意识。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在学校,班级值日的情景。

2、掌握值日时人物的各种动态变化,通过绘画表现值日的情景。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做事的责任感。

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回忆学校,班级的值日情景,并作简单的描述。

2、教师几幅供学生欣赏用的不同绘画材料工具和不同风格所表现的学生正在值日的作品。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通过回忆,在学校,班级中你做过什么值日?值日时做些什么事?做值勤员时检查同学的各项行为规范,如文明休息不奔跑,见到老师主动招呼有礼貌。做值日生时擦黑板,扫地,排桌椅……得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尽心尽力去完成,要有责任心。

2、发展阶段

请几位学生来前面演示值日时的各种动作,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动态,能用基本形概括出每个动作的特征。

出示几张同龄人的作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像,启发他们思考怎么做值日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如手脚并用,一手擦黑板,一手擦窗,脚还可以扫地,让机器人一起参与劳动,把自己变成个巨人站在校园里值勤等等。引导学生组织画面,画面中的人物不用很多,动作不宜复杂,只要表现值日时的一个情景,抓住人物的动作特征即可。

三、教学拓展

1、欣赏同龄人的绘画作品

2、可以用水彩笔,颜料等各种绘画材料,采取不同的绘画形式如吹塑纸版画,黑白线条等表现画面的效果。

小学美术教案优秀教案(篇12)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1.教材简析:开学已经8周,每一个学生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本课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好朋友的面貌特征,并用绘画、剪贴、立体制作等形式表现出来。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心学校的新同学,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2、引导学生用绘画、拼贴、立体制作等方法为新同学画一幅肖像。

3、通过绘画,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了解新同学的外貌特征,并能较真实地进行反映。

教学准备:教具:人像参考资料、一张对开大小的T板、范作、录音机、带。

学具:图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3.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找朋友:

录音机播放音乐课刚学过的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学生随音乐在班里找一个好朋友对唱。

说一说:

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的样子,请大家猜猜他是谁。猜对的同学说说为什么能猜准?通过思考、讨论得出要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的道理。

二、发展阶段:

1、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进行观察:

①有的同学的脸长长的,有的圆圆的,请认为自己是圆脸的同学站起来大家看对不对;再找出其他脸型的同学。

②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彼此五官、发型的特点。

2、再次描述自己好朋友的样子,要把特点抓住。

3、选一名长相较有特点的同学做模特,引导学生分析他的特点,教师迅速的在黑板上画出。

4、引导学生观摩不同风格的名家肖像画,使学生懂得画肖像画既要抓住人物特征,注重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力,又要体现自己的风格。

作业要求:画画自己的好朋友的样子,只画脸,画好后剪下来,贴到老师准备的T板上,组成一幅“全家福”。

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画的要大,注意画的五官协调,表现出对象的特点。

三、欣赏“全家福”。

从“全家福”中找一找自己的同学,评出画的最像的,鼓励学生多关心、观察自己的好朋友。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保持环境整洁和卫生。

四、课后问题:回去看看书,并动脑思考一下还可以怎样表现自己的好朋友。

第二课时:

一、引导阶段:

提问:你喜欢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什么游戏?

鼓励学生说一说,或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一下。

二、发展阶段:

1、出示教师制作的立体的小纸人,请学生分析一下它们是怎样站住的,又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2、讨论、研究一下还有那些方法可以使小纸人站住。试着做一下,看哪一组想的办法最多最好。

展示一下各组做的站立小纸人。

总结一下使小纸人站住的方法:折、粘。

3、启发学生想出更多的表现自己和好朋友一起往的形式,最好做出来的是立体的。

鼓励同学们能大胆、自由的运用画、拼贴和立体制作等方法表现新同学。

在学生制作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表现出新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思想感情。如:表现几位同学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等。同时强调一起制作时的团结协作。

三、展示、游戏:随着“你的朋友是什么”的音乐互相参观作品,并向自己的好朋友献上一句祝福的话。

札记:在进行第一课时“画朋友”时,我向音乐老师借了一盘录音带,上面有一首名为《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歌,请学生随着这首旋律优美、唱词正好是新朋友互作介绍的歌曲找自己最好的新朋友拉起手来跳舞的歌,这样就自然的帮助学生确定了今天要画的对象。在解决怎样整体观察这个难点时,我采用了“对号入座”的游戏:在黑板上画了几种典型的脸型,当老师指着某一种脸型时,这种脸型的同学就站起来,其他同学可以评议是谁站错了,他应该与哪一种脸型对应。在分析五官特点时,也用这种游戏方式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将自己的特点归类。鼓励学生画出自己的头像后,剪下来贴到老师事先准备好的一张T板上,组成一幅“一年级X班全家福”。这种形式学生非常喜欢,画的认真,做的积极,有的学生在准备往T板上贴时,通过与别人的作品相比较发现了自己画的有些小,又赶忙拿回去重画,比老师为他指出缺点时才进行的修改要积极的多。

优秀教案怎么写1000字


以下内容主题是“优秀教案怎么写”,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学质量不仅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关也和学生的反应有关。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优秀教案怎么写(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16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优秀教案怎么写(篇2)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优秀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 入文理解“观潮”

(1) 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 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 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 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 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 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 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 潮水的长 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B 潮水的高 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 潮水的气势猛 、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平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引导: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二、积累,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出示有关资料)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出现涌潮,加上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因受潮水阻挡难于外泄,反过来又提高了湾内的水位,加强了潮势。钱塘江口横丰一条巨大的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也越来越高。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这也助长了潮水的声势。

海宁县盐官镇东南一段河塘,是近代的观潮圣地。这里建有观潮台、观潮亭和镇海塔。江面只有两三公里宽,潮势最盛,潮头并列一线,有“海宁宝一线潮”之称。海潮涨入江口之后,因南北岸势不同,渐成二段。南段速度,经段速度慢,当南段荡回与北段汇合时,潮头相撞,声如山崩地裂。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最官观赏此景。海潮西进,撞上伸入江心的丁字坝时,怒涛惊坚,碎作泼天大雨,潮头反窜塘岸,为“返头潮”。距盐官镇12公里的老盐仓是观赏此景的佳点。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以盐官观潮的人如潮涌。这时潮头最高时可达3.5米,潮差可差8~9米。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5处,相机点拨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3、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

4、选作题

A 编写广告语。

B 通过网上图书馆搜集一些图片或资料。

优秀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 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 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又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说明文《松鼠》。

二、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这篇课文的任务。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1.屏幕出示生字词。

①指读。 ②齐读。

2.字词都认识了,那么在课文中是否还能认识它。

三、学习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① 松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可爱、漂亮)

② 课文里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大家找一找,用波浪线划出来

③ 句子中写出了松鼠哪些讨人喜欢的特点?(相机板书:漂亮、可爱)

④ 文中一开头就用了这么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松鼠的特点,谁能说说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叫什么句?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主线,理清文章思路。并认识总起句在全文的作用。)

四、体会松鼠的漂亮、活动、撘窝三个特点及松鼠的其他习性。

松鼠具有漂亮、活动、撘窝的特点,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请大家默读课文,体会一下文中的哪些地方分别写出了它的这些特点的?课文的最后自然段还补充说明了松鼠的哪些其他习性?(给孩子一片天空,他们就会自由翱翔。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中达到理解课文,体会说明文特点的目的。)

五、学习说明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从松鼠的外形、活动、撘窝等特征向我们介绍松鼠的。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这一切的呢?同桌交流讨论找出。

① 生划出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明。

② 教师归纳板出主要的说明方法:比喻、拟人。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特点,了解说明方法。)

六、与《鲸》一课作比较。

① 说明角度的比较;

说明方法的比较;

语言风格的比较。

② 归纳小结出本课的语言风格:《鲸》这篇运用了大量数字进行说明,文字表达上基本没有用上华丽的词语,语言风格上显得平实精练。今天,我们学习的《松鼠》这篇课文则运用了较多的比喻、拟人等手法进行说明,语言风格更显得生动传神,更具有文学色彩。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喜欢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① 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只漂亮、活波、可爱的小松鼠,你们喜欢这只小松鼠吗?(喜欢)老师也非常喜欢,作者呢?

② 作者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除了喜爱小松鼠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仔细观察小动物)

③ 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和小松鼠一样可爱的小动物。如果我们想写出优美的文章,我们必须和作者一样:仔细观察小动物和喜爱小动物。

(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谈话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八、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小练笔:观察身边的一种小动物,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学写一篇动物的说明文。

板书设计:

松鼠

外形特点(美丽可爱)

生活习性(活动、撘窝、吃食)

《松鼠》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习性,培养对事物特征的仔细观察。

2、能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

3、解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顺序描写事物。

【教学准备】

有关课文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扫帚,喜欢树上住,松果当食物。(谁来说一下?)

对啦,是松鼠。(电脑出示图片。)你们看到它的图片,你认为它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用你的话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松鼠这一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提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

过渡语: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松鼠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了松鼠?下面开始读,看哪位同学学得认真,收获最大。

2、通过读课文,你对松鼠有了哪些了解?你认为松鼠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谁来说一下?

三、精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同学们学得非常好。老师也觉得松鼠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动物。现在教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课文第一段,找出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想一想,课文围绕这一句话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松鼠的?

2、学生汇报:

主要包括:面孔、眼睛、毛、尾巴等几个方面。

3、比较句子:

刚才同学们都介绍得非常好,(出示课件)看看这段话,读一读,你觉得哪一种写法更好一些。为什么?

4、指导朗诵课文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松鼠的美丽可爱,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它美丽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二、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学得非常好,想一想,我们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学习的?谁来说一下?

课文不仅从外形上说了松鼠的可爱,还从其他方面进行了描写,现在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小组进行讨论,互相补充。

三、学生自学课文,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分组介绍课文学习情况,要求按顺序说完整:

⑴第二段主要讲了小松鼠十分机灵:

板书:

活动①它们是十分警觉得,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②夏夜(活动时间)。

③它好象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⑵第三段主要说了松鼠是怎样搭窝的。

板书:

住①出示课文,学习有关顺序的先再然后练习说话。并利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

②(运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⑶第三段主要说了松鼠主要吃些什么?

①它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让学生坐在椅子上边介绍边模仿。)

②为什么说松鼠很机灵?

③冬天怎样觅食?

四、总结归纳

1、同学们学习得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迅速通读全文,同桌互相思考讨论: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哪几个方面?全文可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2、今天我们从外形和生活习性方面了解了松鼠的美丽可爱,关于松鼠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谁来说一下?

五、拓展延伸

把这种美丽可爱的小松鼠介绍给你的朋友。

【板书设计】

外形特点:漂亮可爱松鼠活动

生活习性:吃住

优秀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板书:20穷人)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渔夫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

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3)本文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学习第一段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优秀教案怎么写(篇6)

一、学习目标

1、比鲜6个生字。

2、蹦读课文,能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3、焙屯学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4、碧寤嶙髡甙匆欢ㄋ承蛩得魇挛锏姆椒ā

二、学习重难点:

一边读一边想象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三、学习时间:

1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从择山洞而居,到结茅而往;从土瓦房到今日的高楼大厦,人类的住宅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住宅会如何呢?今天让我们结识一座电脑住宅。

2、引入新课,板题。

3、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师对生提的问题在黑板上板出来)

(二)初读感知

1、你想了解这座电脑住宅吗?请你自读课文,读准课文的字音。

2、检查生字的读音。

cāng chǔ pēng rèn dào zōngpàn仓库储存烹调烹饪防盗综合判断

(三)默读理解。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

2、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

过度激趣:刚才你们都到了电脑住宅里参观了,哪个地方的设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四)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1、学习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

(1)制作表格

(2)以电脑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一种或几种设施的布局功能以及使用方法。

2、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五)导语激励:同学们,科学技术能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但是最美好的是能够创造美的人!你们愿意做这样的人吗?

那我们该怎样做呢?……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电脑住宅,不但领略到它的神奇,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捷,让我们努力学习本领,在科学技术迅猛的21世纪创造出你的神奇。

五、知识拓展

让我们来当设计师: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电脑住宅、电脑、电脑商场、电脑医院……想一想,看谁的设计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舒适、最方便的享受。

初中物理《力》教案系列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关“初中物理《力》教案”是经典范文网的编辑精心整理的内容,希望我的建议能够成为您实现梦想的助力!

初中物理《力》教案(篇1)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

1、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应该尊重、关心、牵挂他们。要容忍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物理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1)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真心对待学生,永远以和平、愉快、友好、信任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在教学中应尽量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情趣让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将教学内容故事化、多媒体化。以《磁场》一节引入新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讲:“在我国的古书《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却很迷信。有一天,宫外有位自称叫奕大的人求见,说是有宝物要献给皇帝。汉武帝一听,马上召见。只见奕大从怀中取出一对棋子,说这叫斗棋,放在一起争斗不已。汉武帝命人拿来棋盘,奕大把两只棋子靠近摆在一起,果然能够‘相距不休’。一会而,奕大又换了个法子,两只棋又相互吸引不肯分开。这个玩意而可把皇帝给逗乐了他马上下令封奕大为‘五利将军’。同学们,如果你是奕大,你会用什么来做那两只棋子呢?”教学内容如果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圣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很多科学论述都在世界遥遥领先,如《墨经》关于杠杆的论述、小孔成像的观察研究,《春秋》中哈雷彗星的记载,足足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我国超导的研究与实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等等,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学中也应让学生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辨证主义观点去分析教学内容,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的教学,向学生揭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讲解“摩擦力的利与弊”向学生阐明“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道德品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精神和爱护公物、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教学方法,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战胜困难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4、渗透STS教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

初中物理《力》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符号是I。知道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2.知道电源外部的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3.知道电流的国际单位是安培,符号为A,会进行安培、毫安、微安之间的单位换算。

4.了解一些常见的用电器的电流值。

5.知道电流表的作用、符号,能够辨认表盘量程和最小值的分度值。

6.能够独立操作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

7.知道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的和。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利用类比方法建立电流概念。

2.通过实物观察认识电流表,在实验是学会使用电流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电流的单位及换算、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

教具:3伏电池组,2.5伏小灯泡2个(带灯座),单刀单掷开关3个,绝缘导线若干、演示电流表和学生电流表。

初中物理《力》教案(篇3)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引言:

光的反射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其原理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反射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本文将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初中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教材依据,设计一节有关光的反射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规律,掌握反射定律。

2. 能力目标:观察实验现象,提取实验规律,运用反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观察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1. 理论讲解

通过课堂口头讲解和PPT展示,介绍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重点强调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的概念,以及反射定律的表达形式。确保学生掌握光的反射基本概念和定律。

2. 探究实验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可以进行如下的探究实验:

实验材料:白纸、直尺、小镜子、光源、黑纸、铅笔

实验步骤:

(1)在黑纸上画一条垂直的基准线,固定黑纸在桌子上。

(2)将镜子竖直插入黑纸上,使镜子与基准线平行。

(3)在基准线上随机选择几个点,分别用铅笔标记。

(4)将光源放在标记点的正前方,使光线射向镜子上。

(5)观察光线的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6)移动光源,重复实验,比较不同位置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并且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从而理解和掌握反射定律。

3. 拓展应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可以设计一些拓展应用的活动。例如:

(1)设计一个小游戏:给学生提供一个小镜子和一个光源,要求学生通过调整光线的入射角度,使光线反射到给定的目标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反射定律进行实际操作。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各个有光学实际应用的场所进行考察,例如电影院、摄影棚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以下形式的评价活动:

1. 出示一些光的反射的图像,要求学生标出入射线、反射线和法线,并计算入射角和反射角。通过作业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对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分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设计一个有关光的反射的实验。然后进行实验演示,并向全班报告实验结果和结论。通过小组合作和互相交流,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总结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光的反射知识的总结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通过相互交流,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光的反射原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理解能力。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实验和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物理《力》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

2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

5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6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7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一.复习,知识准备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

二.引入新课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新课教学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

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P=W/t

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学生阅读)

8.例题(P215),用分析法分析,板书。

P=W/t而W=Gh、G=mg、m=ρv

9.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四小结及测试。

五.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力》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力》教案(篇6)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 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压强和浮力知识归纳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初中物理《力》教案(篇7)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力》教案(篇8)

一、引入新课

(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习

(一)功的概念

以下我们要通过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就像物体在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向上移动了距离s。我们就说力F对物体做了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你们说的真好,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板书: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W表示功。功可以表示为。还记得力和距离的单位各是什么吗?你能推断出功的单位吗?

单位: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公的单位就是N·m,叫做焦耳,简称焦(J)。

1J=1N·m

(二)做功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1、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因为石头没被推动,所以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对大石头做功。

2、踢出去的足球,滚动了12米的距离。

足球被踢出去之后,是依赖惯性滚动,在滚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做功。

3、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可见当力和移动的距离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也不做功。

通过刚在的实例,我们知道,不是有力、有距离,就是做功了,我们还要分析他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的过程。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

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三)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在计算功时,找到力的大小和对应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乘就可以得到功的大小。

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已知:F=50N、S=10m、G=100N。

求:W

解:在水平方向上,推力F根推动箱子移动了10m的距离。

跟据=50N× 10m=500J。

在重力的方向上,箱子并没有移动,所以重力并没有做功。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提示: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而在水平方向没有移动。

三、小结

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函数优秀教案(汇总8篇)


经典范文网花时间整理了函数优秀教案,在阅读后还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才能营造完整课堂教学。

函数优秀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初中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通常是借助直角坐标系来定义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概念,也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更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因此,要重点地体会、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时研究的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生在初中阶段曾研究过锐角三角函数,其研究范围是锐角;

其研究方法是几何的,没有坐标系的参与;

其研究目的是为解直角三角形服务。以上三点都是与本课时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发挥其正迁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单位圆理解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能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具体的角的各三角函数值。)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获得发现的“经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难点:通过坐标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六、教学过程

问题1:现在请你回忆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锐角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呢?

设计意图:将已有知识坐标化,分化难点。用新的观点再认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发挥其正迁移作用,同时使本课时的学习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紧密联系,使知识有一个熟悉的起点,扎实的固着点。)

预计的回答:学生可以回忆出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但是在用坐标语言表述时可能会出现困难——即使将角置于坐标系中但是仍然习惯用三角形边的比值表示锐角三角函数,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之转换为用终边上的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

问题2:回忆弧度制中1弧度角的几何解释,它是借助于单位圆给出的,能否从中得到启示将上述定义的形式化简,化简的依据是什么?写出最简单的形式。

设计意图:引入单位圆。深化对单位圆作用的认识,用数学的简洁美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为定义的拓展奠定基础。该问题与问题1结合,分步推进,降低难度,基本尊重教材的处理方式。

预计的困难:由于学生只接触过一次单位圆,对它所能起的作用只有一般的了解,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对上述定义化简,使得分母为1,之后通过分母的几何意义将之与单位圆结合起来。

单位圆中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点P的坐标为(x,y),那么锐角α的三角函数可以用坐标表示为:

[sina=MPOP=y],[cosa=OMOP=x],[tana=MPOM=yx]。

問题3:大家现在能不能给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借助单位圆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学生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教师进行整理。

例1:(P12)例2:(P12)

学生练习:P15练习1、2。

小结: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作业:P20 A组1、2。

函数优秀教案(篇2)

我们称数值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

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我们称它们为常量(constant)。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说x是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y是x的函数(function)。

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proportionalfunction),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linearfunction)。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

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函数优秀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过程与方法】

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及单调性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取一张纸,在其上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在第一象限任画一可作为函数图象的图形,然后按如下操作并回答相应问题:

1以y轴为折痕将纸对折,并在纸的背面(即第二象限)画出第一象限内图形的痕迹,然后将纸展开,观察坐标系中的图形;

问题:将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这个图形可否作为某个函数y=f(x)的图象,若能请说出该图象具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函数图象上相应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答案:(1)可以作为某个函数y=f(x)的图象,并且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若点(x,f(x))在函数图象上,则相应的点(-x,f(x))也在函数图象上,即函数图象上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的点,它们的纵坐标一定相等、

(二)新课教学

1、函数的奇偶性定义

像上面实践操作1中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即是偶函数,操作2中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即是奇函数、

(1)偶函数(evenfunction)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学生活动):仿照偶函数的定义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2)奇函数(oddfunction)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注意:

1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2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典型例题

(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例1、(教材P36例3)应用函数奇偶性定义说明两个观察思考中的四个函数的奇偶性、(本例由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具体方法步骤)

解:(略)

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确定f(-x)与f(x)的关系;

3作出相应结论:

若f(-x)=f(x)或f(-x)-f(x)=0,则f(x)是偶函数;

若f(-x)=-f(x)或f(-x)+f(x)=0,则f(x)是奇函数、

(三)巩固提高

1、教材P46习题1、3B组每1题

解:(略)

说明: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所以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应应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是即可断定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

2、利用函数的奇偶性补全函数的图象

(教材P41思考题)

规律: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说明:这也可以作为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依据、

(四)小结作业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课本P46习题1、3(A组)第9、10题,B组第2题、

四、板书设计

函数的奇偶性

一、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二、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三、规律: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函数优秀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

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

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

(2)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

(3)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

(4)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

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

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当x=3、5时,求y的值

(3)当y=5时,求x的值

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

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x=2,y=3(2)x=,y=

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2)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在“列表”这一环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和的图象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

1、图象的分布情况

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

(1)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2)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

2、图象的变化情况

问题7: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

(1)回顾反比例函数和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

(2)根据解析式对XX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

(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

(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

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四)备用思考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

2、

(1)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五)小结:

函数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函数优秀教案(篇6)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4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本节内容是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三种题型“知值求值”“弦化切”“函数思想的应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时研究的是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逆用及变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已有认知,发挥知识迁移。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逆用及变形;

2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三种题型。

能力目标:

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发展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逆用及变形;

难点:

1.正确判断三角函数的符号

2.灵活运用公式做运算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六、教学过程

引入(课件中:)

两个公式

新课

例1 练习1(课件中)

意图: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知值求值,能注意角的取值范围,正确判断函数值符号。

例2 练习1(课件中)

意图:让学生掌握齐次式分子分母同除余弦化正切。

例3 练习3(课件中)

意图:让学生理解掌握方程思想的应用。

小结(课件中)

作业(课件中)

函数优秀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

(二)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三)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二、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k≠0),二次函数y=ax,(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增强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有定义域奇函数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1、观察如下两图(图略),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相同、

2、观察函数f(x)=x和f(x)=的图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然后说出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原点对称、函数图像的这个特征,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f(x)也是一对相反数,即对任一x∈R都有f(-x)=-f(x)、此时,称函数y=f(x)为奇函数、

(二)建立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1、奇、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2),那么f(x)是偶函数吗?

(f(x)不一定是偶函数)

(2)奇、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图像分别关于原点、y轴对称)

(3)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三)解释应用

[例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注:①规范解题格式;②对于(5)要注意定义域x∈(-1,1]、

2、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f(x)的表达式、

解:(1)任取x0,∴f(-x)=-x(1-x),而f(x)是奇函数,∴f(-x)=-f(x),∴f(x)=x(1-x)、

(2)当x=0时,f(-0)=-f(0),∴f(0)=-f(0),故f(0)=0、

3、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判断f(x)在(0,+∞)内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先结合图像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猜想f(x)在(0,+∞)内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f(x)在(0,+∞)上是增函数、

思考:奇函数或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练习]

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在[a,b]上是增函数(b>a>0),问f(x)在[-b,-a]上的单调性如何、

4、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并且f(x)+g(x)=x(x+1),求f(x),g(x)的解析式、

(四)拓展延伸

1、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吗?若有,有多少个?

2、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偶函数,试研究:

(1)F(x)=f(x)·g(x)的奇偶性、

(2)G(x)=|f(x)|+g(x)的奇偶性、

3、已知a∈R,f(x)=a-,试确定a的值,使f(x)是奇函数、

4、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否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的形式?

函数优秀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意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

2.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能列举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相互联系、绝对与相对、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数学教案-函数。

教学直点:

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函数概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境头:(微机播放今夏抗洪片段)唤起学生对今夏洪水的回忆,对学生渗透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

二、形成概念

(一)变量与常量概念的形成过程

1.举例、归纳

引例1:沙市今夏7、8两个月的水位图(微机示图)

学生观察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微机示意)引出“变量”。

引例2: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微机示意)

学生观察汽车匀速行驶的过程,加深对变量的认

识,引出“常量”。

设问:一个量变化,具体地说是它的什么在变?什么不变呢?(微机显示:下方汽车匀速行驶,上方S的值随t的值变化而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是量的数值变与不变。

归纳变量与常量的定义并板书。

2.剖析概念

常量与变量必须存在于一个变化过程中。判断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需着两个方面:①看它是否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②看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取植情况。

3.巩固概念

练习一:

1.向平静的。湖面投一石子,便会形成以落水点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微机示意)。①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哪些变量?②若面积用S,半径用R表示,则S和R的关系是什么?;π是常量还是变量?③若周长用C,半径用R表示,C与R的关系式是什么?

2.(见课本第92页练习1)

学生回答后指出:常量与变量不是绝对的,而是对于一个变化过程而言的。

(二)自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1.举例、归纳

(微机一屏显示两个引例)学生再次观察引例1、2两个变化过程,寻找共同之处:①一个变化过程,②两个变量,③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若两个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就说这两个量具有函数关系。(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问:上述第三条是形象描述两个变量的关系,具体地说是什么意思?

以引例2说明:(微机示意)

设问:在S=30t中,当t=0.5时,S有没有值与它对应?有几个?

反复设问:t=l,1.5,2,3……时呢?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对于变量t的每一个值,变量S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所以两个变量的关系又可叙述为: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即一种对应关系。(微机出示)

在s=30t中,s与t具有这种对应关系,就说t是自变量,S是t的函数。引出“自变量”、“函数”。

归纳自变量与函数的定义并板书,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函数》。

2.剖析概念

理解函数概念把握三点:①一个变化过程,②两个变量,③一种对应关系。判断两个量是否具有函数关系也以这三点为依据。

3.巩固概念

练习二:

l)某地某天气温如图:(微机示图)气温与时间具有函数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指出这里函数关系是用图象给出的。

2)宜昌市某旅游公司近几年接待游客人数如表:(微机示表)游客人数与时间具有函数关系吗?学生回答后指出这里函数关系是用表格给出的。

3)在S=?d中,S与R具有函数关系吗?C=ZπR中,C与R呢?(微机显示变化过程)学生回答后指出这里函数关系是用数学式子结出的。

4)师生共同列举函数关系的例子。

三、例题示范

(微机出示例1,并演示篱笆围成矩形的过程。)

指导:1.篱笆的长等于矩形的周长;2.S与1的关系式,即用1的代数式表示S;3.表示矩形的面积,需先表示矩形一组邻边的长。

解题过程略。

变式练习:

用60m的篱笆围成矩形,使矩形一边靠墙,另三边用篱笆围成,(微机示意)

1.写出矩形面积s(m?)与平行于墙的一边长l(m)的关系式;

2.写出矩形面积s(m?)与垂直于墙的一边长l(m)的关系式。并指出两式中的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

四、反馈练习(微机示题)

五、归纳小结

1.四个概念: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

2.两个注意:①判断常量与变量看两个方面。②理解函数概念把握三点。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95页,练习1、2.

2.思考题:

①在 y= 2x+l中,y是x的函数吗??=x中,y是X的函数吗?

②引例2的s=30t中,t可以取不同的数值,但t可以取任意数值吗?

教案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抽象、难懂的概念深。

我按以下思路设计本课:坚持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教学过程特突出以下构想:

一、真景再现,引人入胜

上课后,首先播放一组动人的抗洪镜头,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学生情绪、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因为它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唤起他们对今夏所遭受的那场特大洪水的回忆,教师有机地对学生渗透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

二、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函数概念的形咸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把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归纳、剖析与巩固。第一阶段里举学生熟悉的、形象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尔后归纳。第二阶段里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提出注意问题。第三阶段里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时,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函数概念的抽象性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突出的,为了扫除学生思维上的障碍,本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声、像、动画特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方式的动态化,直观、深刻地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突破本节的难点。同时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叩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的、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

四、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函数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本节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和其他学科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学科间的渗透,知识问的联系,也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意识。

最新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0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 创意十足的教学课件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点,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经典范文网的编辑向您推荐最新小学语文优秀教案相信您一定不会失望,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最新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知道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出示插图:两只蛋,旁边画有一只小鸟。

看见这些你会想到什么?

2.教师板书课题:两只鸟蛋

学生齐读课题。识记蛋字。(给蛋组词。)

课文讲了两只鸟蛋的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所要学的生字。要求: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3.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小节,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练读。

例:捧连忙

(1)读第三小节。

(2)用动作表示捧。

(3)用连忙说一句话。

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猜谜语如:还不走车来了。(连)千少万多。(仿)

定、向:讲解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练写。

取、凉:练习鸟蛋凉凉的和凉凉的鸟蛋两种短语形式。

4.除了课文,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些字?

5.分小组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这些生字的报纸、杂志、商标等,念给小组的成员听。

6.全班交流: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分别粘在小黑板上,并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结合生活实际认字。]

7.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8.指名分节读课文。

9.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进行练读。

10.小组之间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朗读等方式练读。

第二课时

一、再读感悟

1.再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写我动作的词语,圈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取、拿、捧、走、送还、听见、抬、投向

2.说说我是怎样做这些动作的?用--划出。

教师出示所划短语,请学生选择相应的进行粘贴。

3.理解感悟。

(1)如果鸟蛋拿在你的手心,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朗读,体会真好玩。

(2)如果你是鸟妈妈,看见这情景你的心情如何?理解焦急不安。

4.质疑解疑。例如:鸟蛋怎么又是小鸟?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自主回答。

5.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用朗读体现出来。

二、书写指导

口字旁的字口要写小些;走之底的写法仔细指导,是三笔。

三、拓展练习

1.师:我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

3.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

最新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一、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二、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话题,激发情感。

1.同学们,雨果曾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我们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以雨果对圆明园的盛赞,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人们梦中的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是怎样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正音,学习生字。

a.认读生字与写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玲珑剔透”中“剔”读tī;“掠走”中的“掠”读“lüè;要注意“损”“宋”是平舌音,“侵”、“烬”是前鼻音,“统”的右边与“流”的右边不一样,不要多写一竖,可采用形近字比较等方法,指导写好“剔”、“瑶”、“侵”、“瑰”等字形较复杂的生字。“侵”要注意中间不可多写一竖。)

b.体会词语的含义。

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计算的意思。“不可估量”这个词语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众星拱月: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除三园外,还有许多小园。“拱”,环绕。“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描绘出了圆明园的总体格局。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西洋景观:“西洋”,泛指欧、美各国。在长春园内,有一个景点叫“西洋楼”。这是一座西式宫殿建筑,建设风格为巴鲁克(洛特)式,楼房石柱的柱头柱身皆仿罗马式,庭院中的松柏树模拟欧洲几何图案修剪,围墙和道路铺装以及石雕陈设小品等也都是西洋式。第五句“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中所说的“西洋景观”指的就是“西洋楼”。这座西式宫殿建筑,占地面积达100多亩。

三.细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书,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⑴针对第二自然段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指什么?

(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这里指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②结合学生回答,flash课件演示: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课件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

⑵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①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②圆明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请同学们自己潜心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③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静心涵咏文本想象画面后生生交流,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体验。]

④请同学谈一谈,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你脑海中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谈,感悟重点语句。)

a、课件出示:圆明园中,有的殿堂,也有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的山乡村野。

请仿照上面的句式用上“……有……也有……有……也有……”说一句话。

b、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①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建筑课文中列举了哪些?

②课文中没有介绍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

(同学们可以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图片,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③指名读圆明园的景物,脑海里想象着画面。

c、当我们走进这样宏伟、这样精美的圆明园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学生齐读:

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指名读这一句,相机鼓励有个性地读。

3.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人们梦中的圆明园只有这些宏伟而精美的建筑吗?不!远远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圆明园,欣赏我们的圆明园。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填一个词。

()的圆明园

预设词语:举世闻名、金碧辉煌、诗情画意、建筑雄伟

3.过渡: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

(教师引读,学生齐读。)

二、深入领悟圆明园的历史文物。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

2、“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3、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请大家读一读阅读材料。

课件:(出示图片、文字):

圆明园是世界上最雄伟、精美的皇家园林。园内珍藏着不计其数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金银珠宝,青铜礼器,古玩陶瓷,价值根本难以估算。仅原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

4、这些价值连城的“圆明园”中的文化瑰宝飘零在世界各地的还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一说。

5、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曾经就在我们的圆明园啊!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感悟语言,拓展文本,激发学生对圆明园文化的热爱。]

三.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1.引导:这“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中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读了这段文字,你是怎样的心情?

(愤慨、痛恨、痛惜……)

3、请读一读让你感觉到愤慨、痛恨、痛惜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

重点感悟:

a、课件出示: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①同学们,这些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不能,这些加点的词语更能体现侵略者的贪婪、残暴、无耻。)

②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这句话。

b、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读出悲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语气是高昂的;“一片灰烬”放慢速度,体会那种痛惜之情。)

[品悟语言,以情促读,以读激情。]

4、同学们,圆明园中化为灰烬的是什么?

(建筑艺术的精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尊严。)

这一切都在熊熊燃烧了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

过渡: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体味“不可估量”的损失。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课件: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估计。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惨重的损失。)

3、这一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

(痛惜、痛恨、悲哀)

4、指名读,齐读。

五、回忆课文,感悟写法。

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这样写可谓匠心独运,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

六、激荡情感,课堂练写。

1、同学们,老师这有电影《火烧圆明园》的一个片段,请你面对着这熊熊燃烧的大火,写出自己的话。

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中一些词语:

举世闻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可估量

宏伟建筑奇珍异宝瑰宝精华灰烬

2、播放《火烧圆明园》大火熊熊燃烧的情景,学生练写。

[利用积累的词语,扣人心扉的画面,激荡灵魂,练习写话,让学生直抒胸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1、交流写话内容。

2、教师总结:

面对帝国主义曾经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宏伟建筑……不仅……还有……

举世闻名化为灰烬

珍贵文物名人字画奇珍异宝

最新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清新质朴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突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3、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和祖父的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我童年时代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园子的景象以及和祖父在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二、赏读园中景物自由。

我、祖父、园子构成了多彩的生活,给萧红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令她难以忘怀。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个园子。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第2节、第13节)

2、引读第二节。(读出园子的美和生机勃勃)。

3、自由读第13节。

我想,读着这些文字,漫步在这个大园子中,你就会产生一种感觉,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两个词——(无拘无束,悠闲,自由,随心所欲)

你的感觉和文中的“我”感觉相通了。读着读着,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要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

4、仔细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园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可以划下来。

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句式有……就像……似的……,……愿意……就……,一会……一会……)

5、老师读这一段时发现了一个问题,文中一连用了十个“就”,读起来是不是觉得啰嗦?(萧红的文字很朴素,但读起来觉得很灵动,很清新,字里行间扑腾着两个字——自由。)

6、让我们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配乐朗读。)

7、为什么在萧红眼里,园中的花鸟、蔬菜、昆虫这一切都是自由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

像作者这样把人物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写“我”童年生活的自由。

三、品读童年生活自由。

1、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让我们继续漫步于园中,默读课文3—12节,注意那些最有趣、最好笑的细节,读一读,划一划,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2、交流,品析,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第12段:我是怎么浇菜的?读读课文,找找描写我动作的词“抢拼尽了力气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把水往天空里一扬,这一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大瓢水冲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你的心里呢?把你内心的自由畅快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还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呢!

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3、小结: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漫步在园中,我们看到,无论我想怎么样,就——,想做什么,就——我完全是——。

四、感悟自由的源泉。

1、其实,我在园中做过有趣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我曾经捉来一只大蚂蚱,把腿用线绑上,过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栓了一只腿,而蚂蚱不见了。我曾经在祖父拔草时,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盛开的玫瑰,红通通足有二三十朵,祖父还以为那年春天雨水大,玫瑰香气传得远呢!

2、小萧红在园中能这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祖父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默读课文,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

3、品味文中的“笑”,感受祖父对“我”的爱,指导读句子。

祖父的笑中有慈祥,祖父的笑中有疼爱,祖父的笑中有教育,祖父的笑中有宽容。祖父的笑和爱一起永远留在我的心底。许多年以后,作者深情地回忆:祖父的眼睛常常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跟孩子似的。(课件出示)

五、抒发对自由渴望。

1、正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我才觉得自己的心是——自由的。(配乐引读)我感觉到花开了,就像——,我看到鸟飞了,就像鸟——,我听到虫子叫了,就像——,我就变成了那倭瓜,愿意爬上架,——,愿意爬上房,——,我就变成了那黄瓜,愿意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我就是成了那玉米,我若愿意长上天去,——。我要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你渴望这样的童年生活吗?请你运用文中句式写一写。

如果我有这样的一个园子,——

……愿意……就……想……就……

六、拓展延伸。

1、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想一想,当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这个园子时,她心中是什么感觉?(快乐、幸福、回味、眷恋、对祖父怀念)

2、课文第一段写:“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句写得很特别,体会一下,为什么这样写?

(萧红出生与一个地主家庭,父亲对她十分冷漠,母亲也不喜欢她,只有祖父疼爱她,祖父是萧红一生最重要的人。在萧红眼里,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而是萧红童年生活的乐园,这个园子只属于“我”和最亲爱的祖父)就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课题。

3、一想到这个园子,作者的思绪就回到了呼兰河这座小城,一想到这个园子,作者就想到了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一想到这个园子,作者就忆起了对她百般呵护的祖父,作者写园子,其实是在回忆她快乐自由的——,其实是要表达对祖父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4、《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课件,配《思乡曲》的音乐)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

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

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

忘却不了,

难以忘却……

这一切,是萧红忘却不了的,于是,她就用最质朴的文字去表现它,珍藏它,写成了《呼兰河传》。著名作家矛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的好书,希望同学们课下找来读一读。

板书:

祖父的园子

爱自由

设计反思:

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本文节选自小说却没有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倒更像一篇散文。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阅读规律,以课文第十三自然段为切入点,找出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抓住文眼“自由”两字来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欣赏园中景物的自由生长,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寻找自由的根源——祖父的爱,是祖父的爱给了“我”一颗自由的心,看什么都是自由的,再跳出文本,抒发自己渴望自由的心灵,最后引导学生读一读自由背后的故事,把学生视角引向经典原作—《呼兰河传》。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渐深刻与丰满,做到形散神聚,重点突破。

2、品味细节,感受情境。文中“我”和祖父在园中劳动的情景作者采用叙述的话语,其中的一些细节值得推敲,往往一个简单动作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比如文中祖父的“笑”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发言语表达的生长点,从这个“笑”字中我们可以读出祖父的爱、和蔼、慈祥、宽容、童心、对孙女的教育,把这个“笑”字读活了,祖父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我们就会自然进入课文叙述的情境。

3、关注表达,学习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更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写的。对于特别的语句反复品读,并且运用文中句式练习说话,进行文本语言的内化迁移,既巩固了对文本语言的学习,又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联系原著,适度拓展。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要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了解《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祖父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加深情感体验,增加文本厚度,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最新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七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以“以诚待人”为主题编写的。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从文章内容体会思想。

本文主要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要有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本课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不论是从知识能力方面,还是情感态度方面,都是学习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共两课时,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3、懂得什么是尊严,认识尊严的可贵。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句意相对而言有些困难。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自立、自强的可贵品质。

难点定为: 理解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含义。

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几乎没有挨饿的经历,在解读文本时他们没法感受难民的那种饥不可耐,这使他们在理解哈默宁愿忍受饥饿而不愿意不劳而获时的那份尊严会有困难。因此,借助多媒体出示难民图,让学生有直观地感受,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对比,从而感知哈默身上的尊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以问题引领,课文整合为原则,将逐段讲授的地毯式教学转为抓住重点语句深刻体会的挖坑式教学。并综合运用了多媒体直观法、质疑问难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对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简单回顾,质疑激趣。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先对课文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然后画出杰克逊评价哈默的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教学理解的重难点,由这句话引入激起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引领学生走进文章,走进哈默。]

第二环节:比较异同,初步感受

1、出示文中插图、让看图说说年轻人作为逃难人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此处通过找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为了将整篇课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因为这个问题既指向文章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2、通过汇报相同之处体会动作描写:狼吞虎咽。

再通过为什么“狼吞虎咽”引入外貌描写。

3、默读课文画一画描写年轻人外貌的语句。

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让学生感受哈默对食物的迫切需求。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抓住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词句,体会难民当时的处境,体现出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和自读品悟的学习方法。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初步学会默读,这个环节正好为培养学生默读能力提供了机会]

第三环节:细读课文,感悟尊严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是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根据这一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1、大声自由读课文的2—6段,画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把自己的看法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感悟 :感悟年轻人的语言

(1)从年轻人的话中你听到了什么?

(2)引读年轻人的语言:[教师用语言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读书,为下面自主感悟作铺垫。]

(3)进行角色转换:问 是你在这样又冷又饿的情况下,有人把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样做呢?[用意是既给学生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又让学生与年轻人产生鲜明的反差,进一步体会年轻人的那高贵的人格。]

(4)指导个性朗读感悟,这一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细细追究年轻人心里真实的想法。

(5)如果此时哈默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从而体现开放性的处理教材。引出杰克逊大叔的评价通过再次品读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年轻人的评价从而感悟什么是尊严。达到解疑的真正目的。[板书 自尊自强]

3、接下来是师生互演捶背的环节,引导学生紧扣“蹲、”等词进一步体会杰克逊大叔,尊重人的长者风范。

讨论:杰克逊大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深化了对尊严的理解。[板书 尊重他人]

4、最后总结:让学生谈谈对尊严的理解?哈默自尊、自强,懂得用劳动来换取食物,这就是一种尊严;杰克逊善良,尊重别人,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是一个真正懂得什么是尊严的人。通过这样一总结,课题中“尊严”的两层含义也就明白了。

【此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课文中关键句子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 第四环节:随文感悟,联系实际

学文与写作密不可分

所以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把自己的感触写下来。写作新招:通过本科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进行准确、细织的描写来反映人的品质。

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继续搜集和整理有关尊严的事例,引导学生由课本走向生活】

六、 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尊严的含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深奥。 其实尊严就是既要自尊自强又要维护他人的自尊的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这个设计简洁鲜明,紧扣文本内涵,既反映了两个主要人物的品格,又巧妙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7.尊 严

最新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5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板书:

两只鸟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小诗,这首小诗写了一件与两只鸟蛋有关的事。

师提问:

谁会读课题?

你是怎样认识“蛋”字的?

谁会用“蛋”字组词语?

谁想知道这件有关两只鸟蛋的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小组合作,勾出生字:

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及时反馈,有效矫正。

3、可用偏旁带字的方式识字:

捧、抬、投。

可用熟字带生字的方式识字:

冷──凉。

三、再读课文,继续学习生字

1、多媒体课件隐去拼音,学生看汉字试读课文:

找出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

小组合作学习,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认这些字。

2、分组汇报各组学习生字的方法。

3、比一比,看谁识字的方法好,看谁把生字记得牢,看谁把字音读得准。

注意指导学生区别前后鼻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可参考“教学建议”第二部分。

五、写写、读读、背背

1、复习“风、问”:

认识半包围结构。

2、指导学生写好“向、连、远”。

3、根据学生写字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写好“走之”。

4、比一比:

看谁写得好。

5、开火车读词语:

比一比谁会读,谁读得好。

6、说说这首诗讲述的事,试着背诵这首诗,比比谁能背下来。

最新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6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展示森林中,各种鸟在林间飞舞,最后定格在一棵大树,树上有一个鸟窝,窝里有两只鸟蛋。让学生说一说:图上有什么?看着这幅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板书课题“两只鸟蛋”,学生认读“蛋”字,相机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试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文中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可启发学生用偏旁带字,熟字带生字,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识字)。

4、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问:你们谁知道小鸡是怎么来的吗?小鸟和小鸡一样吗?帮助学生理解“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2、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该怎样读。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教师朗读时表达的感情。

4、学生模仿教师语音、语气读课文,可相互读读、听听。

5、学生展示读,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每一小节表达的情感。

第一小节:比较“小小的”与“小的”,“凉凉的”与“凉的”。理解:“小小的”就是很小,“凉凉的”就是很凉。那么应该怎样读呢?“真好玩”读的时候心里应该很高兴。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指名展示读。

第二小节:分角色朗读,读出妈妈的语气,理解“焦急”。

第三小节:“我”捧着鸟蛋,把鸟蛋放回鸟窝时,想到什么?让学生演示,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一小节你认为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好“小心地、捧着、轻轻地”。

第四小节:再次出示插图画面。启发学生想象,看着鸟蛋放回鸟窝,想到一只鸟蛋就是一只鸟,小鸟能出壳,慢慢长大,在天空中飞翔,在天空中歌唱,多么快乐啊。请小朋友们读读第四小节。

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我”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6、学生齐读课文。

7、学生自己找读书小伙伴,分角色朗读课文,也可边读边表演。

8、谈感受:学习课文,有什么想说的?愿意对文中的“我”说些什么?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多媒体课件展示田字格中的六个生字,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字的结构,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在田字格中示范写。

2、指导学生写好“听、唱”和“连、远”。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练习

1、开火车读词语,比比谁读得好。

2、试着背诵这首诗,比比谁能背下来(配上音乐)。

六、积累词句

读课后“我会读”,说说自己的发现,试着说几个这样的词语。把课文中喜欢的词句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七、课外拓展

怎样保护鸟类。

跟同学交流交流关于爱护小鸟的故事。可能的话,做一些相关活动。

最新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师非常辛苦。

2、初读课文,学认生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启发学生想象,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老师会梦见什么?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紫丁香的图片,有关赞美老师的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道入,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花

板书:紫丁香。

简要介绍:紫丁香是一种乔木,开的花是紫色或白色,有香味,大多生长在我国南方,可供人们观赏。

2、板书课题。

提问:这首诗告诉我们,小朋友栽的是多少棵紫丁香呢?(一株)一株是什么意思?

3、齐读课题。(注意知道逗号的停顿)

(二)初学课文,了解大意。

1、借助拼音逐渐读准生字的字音。

2、思考:紫丁香是谁栽的?为什么栽?

3、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记号。

(三)学习课文,体会情感。

1、轻声读第一小节,回答问题,紫丁香是谁栽的?栽在哪儿?他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

(紫丁香是学生栽的;学生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学生怕老师发现,所以轻轻地踮起脚尖儿走。)

2、指导朗读:小朋友们是悄悄地栽树,不愿惊动老师,读时声音要轻点。

3、自己练习,指名读。

4、朗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请结合课外资料思考。

(A、因为紫丁香有香味,它在夜间时香气就会散发,老师闻到它会很舒服,所以要栽紫丁香。B、因为紫丁香很美,有美丽的花朵,有绿色的枝叶,所以要栽紫丁香。)

5、这一节该怎么读呢?(要读得亲切;要重读夜夜,表达对老师的一份爱心。)

6、自由练读,指名读。

7、默读第三第五小节,想一想: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

(a、紫丁香绿叶的声响为老师做伴。B、紫丁香盛开的小花为老师做伴。C、紫丁香飘出的花香为老师做伴。)

8、指导朗读。

第三、四小节中的您听您看反复两次。后者要重读,以表达小朋友迫切要让老师知道的一种兴奋的心情,解除疲倦感谢牵挂都要重读。第五小节要读得轻缓,读出小朋友们对老师的关心与尊敬。

9、自由练习,齐读。

10、小朋友之所以这样尊敬自己的`老师是因为老师非常辛苦,你能从这首诗里找出来吗?

11、引导想象,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老师会梦见什么呢?(a、老师会梦见学生考试又得了100分。B、老师会梦见我又得了一张荣誉证书。C、老师梦见我们一本本整齐的作业。)

12、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这首诗一共5小节,请你回忆一下,各小节写的是什么

2、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3、学生读课文,试背课文。

板书设计

1、窗前,一株紫丁香

热爱

绿叶沙沙响解除疲倦

盛开的小花感谢牵挂

老师

花香飘进梦里又香又甜

作业设计

从文中摘录几个赞美老师的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搜集赞美老师的诗歌进行赏析。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生字。

3、巩固背诵。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生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搜集赞美老师的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游戏:老师举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字音,看谁学得快。

2、检查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背诵。

(2)指名背诵。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

浓绿紫丁香解除疲倦感谢挂牵眨眼又香又甜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3、全班交流汇报。

窗:上下结构。

紫:上下结构。

脚:左右结构。

进:半包围结构

枝:左右结构。

歌:左右结构。

困:全包围结构。里面是木,注意第4笔是点。

甜:左右结构。甘左边加舌即为甜

4、学生书写字头,老师行间巡视指导。

(三)扩词练习

歌:唱歌歌词高歌

甜:甜蜜甘甜香甜

忘:忘记忘怀难忘

进:进门前进进军

板书设计

窗紫脚进枝歌困甜

最新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穷人》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高尚。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穷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本文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此外,还通过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等,但我们农村学生对穷人的生活背景没有形象的了解及切身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因为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通过人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语言的描写,感受穷人夫妇的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等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桑娜与渔夫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211”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流程

共由复习导入——核心项目解读——拓展延伸三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穷人》的作者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穷人》这篇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不幸的家庭:渔夫家和西蒙家。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描述一下这两个家庭的不幸。

(我借托尔斯泰的名言来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并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让学生合理想像西蒙的境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从“不幸”着手,让学生感同身受,感受穷人的穷,为深入穷人的精神世界做好铺垫。引用托尔斯泰的名言,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二、 核心项目解读

通过品读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体会穷人虽穷却很温暖的家庭;虽穷但很善良的品质;虽穷但很高尚的灵魂。

1:是啊,这两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在不幸的物质生活的挣扎中,穷人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走进桑娜的家。(课件出示: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2:读读这段,画出你喜欢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对啊,我们细细地品味语句,我们会发现文字能传递很多信息。你会怎样读这段?

4:读读这段,再看看课文题目,这段环境描写印证了题目里的哪个字?

5:与屋外的又黑又冷相比,屋内的情景有些不同。(课件出示: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谁来读这几句话?怎么读?

6:与前一文段相比,这一段文字所描写的环境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从这段文字里,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7:从这些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桑娜把寒酸的房子收拾得温暖舒适,这说明,她很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下面,我们通

过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一起走进穷人的精神世界。(课件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8: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个段落,并划记最能体现桑娜内心感受的词语。

9:你知道忐忑不安的意思吗?

这一段描写,把桑娜内心的忐忑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这一段心理描写,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10:她为什么会忐忑不安?

11:对啊,桑娜的心潮就如屋外的海一样“汹涌澎湃”,她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感到“心惊肉跳”。她是那样“忐忑不安”。你能试着读出桑娜这种复杂的感情吗?

12:读了这一段,有哪一个字会让你眼眶一热,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请读这一句话。你们能用宁愿——也不——说一句话吗?

13:是的,读读这段,再看看课题,桑娜是一个穷人。她担心渔夫不同意,渔夫知道西蒙去世的消息后,他是怎么说的?找出来,读一读。

14:从这段语言描写里,你觉得渔夫都想到些什么?

15:与桑娜的愿挨“揍”同样感人的字是这一段里的哪个字?

最新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9

古浪三中高一化学必修Ⅱ模块

说课稿

——高中新课程实验研讨会交流课例

课题:《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一课时 乙 烯

说课人: 袁俊厚

时间:20xx年5月15日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二课时 乙烯

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一课时:乙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谈一谈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1.地位和功能:

本节内容是学习了烷烃之后,向学生介绍不饱和烃和烯烃的概念,乙烯的分子结构、和乙烯的化学性质。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中,又介绍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烷烃之后,已初步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的情况下学习的又一类烃,在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能源、药物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乙烯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学习目标:

1、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掌握乙烯的典型化学性质,掌握加成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从实验现象到乙烯结构的推理,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乙烯分子结构模型,意识到物质世界的外在美。

学习重点和难点:乙烯的化学性质和加成反应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二、说教法:

1.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分子的结构问题,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在教学中可多使用球棍模型,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多练习、多对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

2.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的化学性质实验。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做演示实验,只能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理解乙烯的化学性质。

3.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用计算机课件模拟乙烯与溴的加成。其主要作用在于突破难点,化小为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发展。

4.我校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统一采用“学案导学”模式教学,学案导学有以下优点:一是使学生有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二是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三是为学生探究问题搭建了平台,四是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五是有利于集体备课的落实和打造团队精神,六是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密度,七是可以弥补农村中学硬件设施短缺问题。

三、说学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分子结构模型,掌握物质的分子结构特点;

2.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比,掌握乙烯、甲烷燃烧火焰的情况。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交流学习法: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1.检查预习学案

看同学们完成的怎样,如果有困难的予以讲解,错误的予以纠正,完成的好给予表扬。

2.进行课堂探究

首先创设情境,从“提前凋落的树叶”引出乙烯,导入新课。通过观看视频——石蜡油分解实验,思考学案上罗列出的三个问题①看到了哪些实验现象?②哪些现象证明生成物具有与烷烃相同的性质?哪些现象证明生成物可能具有不同于烷烃的性质?③推测:你认为生成的气体中都是烷烃吗?说明理由。如果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肯定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其次,结构探究,通过投影观察乙烯的球棍模型图片,让同学们写出乙烯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然后合作交流、检查书写是否正确,教师给予评价与强调。

第三、性质探究,重点是化学性质的探究,通过回忆前面观看过的石蜡油分解实验视频中的三个实验现象:气体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气体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气体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通过分析前两个现象的得出二者发生了氧化反应,投影化学反应方程式,再通过分析第三个实验现象讨论加成反应,这是本节的重点,设问碳碳双键如何变化,用电脑动画演示乙烯的加成过程,刺激视觉,加强同学们记忆。强调反应前后碳碳双键的变化,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加成的位置。然后举一反三进行练习,让同学们上黑板写出乙烯与氢气、氯化氢以及水的加成反应方程式,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第四、性质决定用途,鼓励学生课外根据教师在学案上提供的网址,上网查询关于乙烯的知识,并撰写一篇有关乙烯与生活的小论文,题目自拟,与同学交流。

3.完成练习学案

精心设计符合本节知识的习题,鼓励同学们争当小老师,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解答“我能解答”练习,使其具有成就感,完成后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观看视频、利用学案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归纳。(2)在加成反应的讲述中用动画模拟反应的微观过程,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3)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对乙烯性质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不足之处:(1)由于实验条件所限未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的确是一个遗憾。(2)由于时间有限,不能把学生收集的有关乙烯用途的资料进行很好的探讨与交流,学生的能力未能很好的发挥。

最新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曲靖农业学校的选手,今天我说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必读课文《合欢树》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合欢树》是一篇回忆母亲的优秀散文,在本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主要是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在感受史铁生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的同时,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单元总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实际,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能力目标:

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目标:

品味文中平淡朴实的语言,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三)教学重、难点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歌。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所以我确定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体会母亲伟大的形象,感悟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

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计划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认识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基本思路。

第二课时:把握母子亲情,感悟合欢树。

(五)学情分析

学习主体是一年级学生,优点是:活泼、好动,喜欢合作,善于思考,学习认真踏实,缺点是:大多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应让他们多读、多思、多动,自主合作,积极探究。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把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前提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集体讨论法

3.读书指导法

4.任务驱动法

(二)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确定的学法及能力培养是:朗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过程:

本着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部流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从易到难,从浅入深,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感受背景音乐(阎维文《母亲》)的同时,展示图片。同学,你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2.有这样一位残疾人作家,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却残疾了双腿,是他母亲一直用浓浓的母爱支撑着他的世界,陪伴他行走在人生的路上。这就是史铁生。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感悟他为我们描写的母子深情。

(二)走近作者,触摸文脉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21岁双腿瘫痪,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合欢树》作为史铁生歌颂伟大母爱的典型范文,文中深切的母爱,触发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秋天的怀念》所表达的情感和《合欢树》非常相似,有助于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所以,请先听《秋天的怀念》朗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基础知识——前提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圈点起来,让学生自己根据字典或语境推断。)

生字:呛(qiàng) 逛(guàng) 诓(kuāng) 胯(kuà) 灸(ji?) 敷(fū) 生词:虔诚:恭敬而又有诚意。 惊惶:惊慌、害怕。 侥幸: 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 侍弄: 整治;料理

2.朗读课文(采用各种形式)

3.反复熟读课文,理清文章基本思路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6):追忆母亲;第二部分(7-12):思索合欢树

(四)读中思考,随文感悟

1.细读第一部分,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1)速读课文看作者写了人生哪几个年龄阶段的哪些事?

明确: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先圈点出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再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细读,边读边思考。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2)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①在刻画母亲这一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举出实例。(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②通过这些描写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本环节采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总结的形式完成。)

儿子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变化):不理解母亲的苦心→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2.分析第二部分,感悟合欢树

任务一:找一找,说一说

(1)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2)根据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为什么母亲会栽种这课合欢树?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学习基础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朗读文本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整合材料,逐渐养成带着任务主动学习的习惯。)

任务二:论一论,悟一悟

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感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自悟自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三:探一探,写一写

作者说:“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作者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文章的细微动人之处,升华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播放背景音乐(满文军《懂你》),展示母爱图片。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事呢?趁现在一切都还来得及,快回家吧!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总结: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作业:史铁生用一棵合欢树,凝聚了他对母亲如此深沉浓厚的情感。想一想,我们自己如何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爱?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由文本到人生,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亲情,珍惜亲情,懂得感恩,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获得成功的愉悦,不断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当然,也存在很多的遗憾、不足之处,如不能兼顾所有学生,有些教学问题分析不深入等。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还要多钻研,多请教别人,使自己不断进步。